王弼造反让朱允炆及其幕僚有些措手不及,虽然朱允炆曾经设想过王弼会造反,但其幕僚却没有这么想过。可以肯定的说,王弼造反是不可能成功的,这场叛乱的平复只是时间问题。也许王弼对这一点也很清楚,就拉上了周王,只是不清楚周王是自愿的,还是被迫的。
朱允炆第一时间下令,抓捕开封周王府僚属,调查事实真相,软禁周王的子女和王妃,剥夺周王护卫,由河南都指挥使瞿能负责执行。
至于王弼,也是同样待遇,剥夺其定远侯爵位,抓捕其在京家属,等候处置。
并诏令河南、山东进入紧急状态,随时北上增援,严令长城沿线的大同、北平、广宁小心防守、坚壁清野,不让周王叛军获得任何一粒粮食。大宁地处塞外,粮食肯定不足,朱允炆想以这种方式遏制叛军的发展。
最后派都察院左都御史练子宁北上,调查此事王弼兵乱的真相,并招抚叛军,被蒙蔽的明军,只要放下武器,就可以不被追究其责任。
这些圣旨发下去之后,朱允炆才有心思处理京师的事情,在武英殿设立军机处,调魏国公徐辉祖、开国公常升、曹国公李景隆、长兴侯李景隆、兵部尚书齐泰、户部侍郎卓敬入军机处,作为此次平叛的指挥中心。
九月十五日,朱允炆召集了第一次军事会议,列席的是军机处的人员以及王度、黄子澄、何福、顾成等人。
朱允炆看着济济一堂的众人,痛感手中人才的匮乏,能打仗的都老了,第二代的又太年轻,没什么作战经验,李景隆是个草包,徐辉祖经验不足,常升的能力还看不出来;其他的人都是书生,谈论起来头头是道,但实用性怎么样,就只有天知道了。
首先,朱允炆令齐泰介绍一下情况,齐泰领命,在桌子上摆上一幅地图,用指挥棒指点着解说。
“据辽东都指挥使耿璇和武定侯郭英、安陆侯吴杰报告,钦差傅让和王德是八月十七日从广宁出发,但之后就没有了消息。因为耿璇等人根据皇上的密令,加紧戒备,所以在八月二十六日,广宁军发现了大宁军的异动,郭英、耿璇等人紧密防守,并向北平发出警报。”
“八月二十七日,王弼在大宁向四方发布檄文,以周王的名义,要求给蓝玉平反。檄文以六百里加急到京师,宋国公冯胜闻讯自杀。”
“九月十日,王弼帅军佯攻北平,实际突袭开平,开平守将徐忠猝不及防,弃城而走,撤入喜峰口,王弼没有试图攻击喜峰口,而是徐徐撤回。”
“大体上就是这样子。”
齐泰说完后,众人并不惊讶,因为所有的消息之前都公布过了,只不过没有这么系统,这么详细而已。
朱允炆笑了笑,道:“诸位都是大明的栋梁,一起来议一下吧。耿老将军,你先来吧。”
耿炳文资格最老,已经六十四岁了,他站起来,拱手道:“皇上,臣有几个问题想问一下。第一、王弼的兵力、粮草各有多少?如果我军坚壁清野,他们能坚持多久?”
“第二、开平的徐忠的损失情况如何?”
“第三、长城沿线的防守如何?”
“第四、能否尽快查清王弼造反的主要原因?”
众人的目光都转向了齐泰,齐泰站起来,朝朱允炆拱了拱手,道:“耿老将军,大宁原有兵力八万人,出击漠北抽调了四万人,剩余的四万人归王弼统领,周王增援大宁,带了四万人,所以兵力仍然是八万。大宁的粮食目前主要靠北平、广宁运输,而大宁城会保持三个月的存粮,然后每两个月运送一次。所以大宁的存量最多为五个月,最少为三个月。”
“根据兵部的档案,上次运量是八月一日,所以到现在卫士,大宁的存量应该够三个半月的使用。”
“徐忠的损失不大,根据报告,大约五千人左右。”
“长城沿线的防守应该不会有太大的问题,大宁军的装备主要是骑兵和战车,没有攻城设备,短时间应该无虞。”
“至于王弼造反的原因,目前还不清楚。这个恐怕需要靠锦衣卫了。”
众人随之看了看坐在朱允炆下首的一个中年人,正是锦衣卫北镇抚使封行健。听到齐泰的话语,他站起来朝众人拱手,然后道:“末将首先要要皇上请罪,没有及时发现王弼的造反,我下面汇报一下从大宁来的情报。”
“八月二十日,传旨钦差傅让、王德进入了大宁。进城后,他们直接去见了王弼,当时没什么异常,因为王弼还留傅让吃了顿饭。第二天,也就是二十一日,傅让去见了周王,似乎是正常的觐见。”
“之后的两天,傅让和王德在大宁城中闲逛,当时锦衣卫的主要关注点是王弼和周王,所以并不知道傅让、王德去了哪里。”
“在二十三日的晚上,王德回家见了王弼,时间大约是亥时,这是他第二次回家,酉时他曾经回家吃饭,傅让并没有去。”
“过了一刻钟的时间,王弼的卫队就出动了,朝大宁城西出动。锦衣卫不敢靠近,所以不知道王弼的卫队做了什么。”
“王弼的卫队回来时,已经快到子时了。锦衣卫觉得不对劲,所以一直在王弼府外盯守,但整个晚上都很平静。”
“之后几天,也是一切正常,只是到了二十七日,王弼的军队却突然包围了周王府,接着就发生了兵变,接下来的事情大家就都知道了。”
看着众人迷惑、紧张的神情,封行健却没有得意之色,道:“锦衣卫后来去调查过王弼的卫队那天的去向,可惜那个锦衣卫却一直没有回来,所以王弼的卫队做了什么,现在没有人知道。”
“由于锦衣卫人手不够,所以没法掌控大宁城的情况,加上之前也没想过会出这样的事情,所以末将要向皇上请罪,并请求皇上允准锦衣卫增加人手,杜绝此类事情的发生。”
此言一出,在场的众人脸色一整,看向了封行健,锦衣卫加上各地驻防的人员已经接近两万人了,这还是明面上的,暗桩不知道有多少,竟然还要增加?不由得回头看了看朱允炆。
看着大家的眼神,朱允炆笑了笑,道:“扩张人手的事情,下来再说,现在说说你们锦衣卫的结论吧。”
“是,皇上。”
“锦衣卫认为,事情的关键在傅让身上,因为从二十三日之后,傅让就再也没有出现过,末将估计他恐怕凶多吉少。他在城里闲逛时,必然发生了什么事情,而这个事情对王弼极端不利,王德发现之后禀报了王弼,王弼派人干掉了傅让,谋杀钦差视同谋反,所以他不得不仓促起兵,至于周王是被迫的还是自愿的,锦衣卫还没有结论。”
“难道是王弼谋反的证据被傅让发现了?”王度问道。
“有这个可能。”
封行健说完之后,大家也讨论了一会儿,但没有结果,资料太少。
朱允炆叹息了一下,傅让,这个傅友德托付给他的爱子,就这么消失了,唉。
最后朱允炆总结道:“王弼谋反的事情,锦衣卫要尽快查实,另外傅让的下落,朕要求活要见人,死要见尸,明白吗?”
“末将领旨。”封行健跪地领旨,满心欣喜。
交代完锦衣卫的事情后,朱允炆转过头来,道:“王弼谋反的原因就讨论到这里,下面大家讨论一下,如何应对?谁先说?”
曹国公李景隆这次站出来,道:“皇上,如今王弼虽然被限制在长城以外,但王弼乃功勋宿将,一旦让他突破长城,恐怕会酿成大祸,所以臣建议派重将驻守北平,一是为了加强长城防线,二是为了安抚地方,如今开平军溃入喜峰口,燕王病重,地方急需安抚。”
看着李景隆的样子,齐泰有些不高兴,就道:“北平不是已经有都督杨文了吗?杨都督也是宿将,弹压地方,对付王弼,本官以为足够了。”
齐泰的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众人也不敢公开说杨文能力不行,也许有些人心中这么想,但是这种得罪人的事情,在这种场合,大家都不愿意说,所以就有些冷场了。
最后只能靠朱允炆自己做决定,他做了一个折中,任命耿炳文为征虏大将军,赴北平督战,统一指挥大同、北平、广宁诸军,限期三月剿灭王弼。其中杨文、耿璇、陈瑄为副将,统归耿炳文指挥。
会后朱允炆留下了耿炳文,要求其以守为主,不要轻易出战,拖死王弼,另外要留心北平驻军的情况,如果有异变,及时镇压。
最后,朱允炆给了耿炳文一个承诺,如果事不可为,立刻逃回真定,瞿能负责接应。
耿炳文对朱允炆的最后一个承诺有些莫名其妙,不过还是躬身表示谢意。
之后的几天,朱允炆将锦衣卫进行了改组,新设立了调查司,司长为封行健,负责调查国内贪腐、谋反等类事务;另外设置了情报司,司长为铁无尘,是从武学的参谋中挑选出来的,今年二十五岁,擅长情报分析,职责主要是获取国内的反叛势力和敌国的情报。这两者都直属皇帝,可以根据皇命逮捕人犯,但没有审讯的权力,审讯由刑部、大理寺负责,他们可以提供证词和旁听。另外将南镇抚司改组为宪兵司,负责监察调查司和情报司的不法行为,司长蒋伯涵。至此,朱元璋设置的锦衣卫只剩下了依仗和警卫的工作,人数也大为减少。
当封行健、铁无尘、蒋伯涵心情复杂的到新部门上班时,耿炳文一行人沿运河北上,到达了山东盱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