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有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去。”(《孟子-万章》下篇)”(曹覊)三谏,不从,遂去之。故君子以为得君臣之义也。”(《春秋公羊传》)上述说的其实和孔子的”不可则止”大抵相同,说的是为臣之道,当看到”周公之道”难再侍奉君主时,适时变通,或退或隐也是合”道”的。我们常说”明哲保身”,并不是说要反对历史上那许多直臣、诤臣的胸怀坦荡、一身正气,当然更不是要以那些世故圆滑的佞臣为榜样;而是正如孔子所说,行之以道、持之有度。
关于”事君”之道,《左传》里有个非常出名的故事,叫”晋灵公不君”。这个故事很长,我们截取一部分来说说。故事讲的是晋灵公不以国君之正道行事。他通过大量征收赋税来满足奢侈的生活。他从高台上用弹弓射行人,观看他们如何躲避弹丸。有一次厨子炖熊掌没有炖熟,他就把厨师杀了,放在筐里,让官女们用车装着尸体走过朝廷。大臣赵盾和士季看见露出的死人手,便询问厨师被杀的原因,并为晋灵公的无道而忧虑。qupi.org 龙虾小说网
他们二人决定规劝晋灵公,当时晋灵公听了他们的谏言后无可奈何地说:”我已经知道自己的过错了,打算从今以后改正。”但我们知道,这谈何容易!过后晋灵公仍旧不改恶习。作为大臣的赵盾便多次进谏,这惹怒了晋灵公。他先是派杀手麑去暗杀赵盾。杀手麑知道赵盾是国家的砥柱,不忍心杀他,无奈只好自己撞死在槐树上。
但晋灵公并不甘心。又有一次,晋灵公摆下”鸿门宴”,希望借宴饮赵盾的机会,预先埋伏好身穿铠甲的武士攻杀赵盾。幸好,赵盾的护卫提弥明发现了情况,拼死护住了赵盾。最后,赵盾得到灵辄(赵盾以前在首阳山救过的饿汉)的帮助,最终逃离了虎口。
尽管后来晋灵公还是被别人刺杀了,但就赵盾的人格,孔子还是用”古之良大夫也”来评价他。
忠臣最终难逃一死的故事在我国历史上有很多,比如大家熟悉的比干遭商纣王的屠戮、伍子胥难逃自刎的故事……对于这些伟大的政治家,首先我们要说的,与之前提到的一样,我们非常崇敬这些舍身为国的忠良,但通过这些故事,结合孔子所说的”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再回到本文开头所引于丹文中提到的”事君数,斯辱矣”,可以看出,孔子的意思是说,为臣事君,如果时势已经难行”周公之道”,时昏世暗,再屡谏不止,逼促君王,其结果只能是自身受辱。
”事君数”的”数”,确是可以理解为”屡次”,这和伍子胥所数的”吾数谏王,王不用”(《史记-伍子胥列传》)中的”数”是一个意思。但把”事君数,斯辱矣”整句理解为”如果你有事没事总是跟在国君(领导)旁边,虽然表示亲近,但离自己招致羞辱就不远了。”这无疑是误解孔老夫子的原意了。
说完”事君”,我们再以同样的方法来看看”朋友”,其实这里的”朋”与”事”一样是作动词用,这是我们正确理解这句话的重要前提。
在《论语-颜渊》里有这样一段意味深长的对话。
学生子贡向老师问”友”。孔子回答他说: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孔子的意思是说,如果发现朋友有不是之处,应该对他提出忠告,并且要善于劝导他,这里的”道”是”导”的意思;如果好好劝导他没能达到效果,实在没办法的时候”不可则止”,就不要再勉强,不然就可能要自取其辱了,甚至不仅朋友的交情没有了,还相反倒成了冤家。
中国文化中的友道精神提倡”规过劝善”,这也是我们现代社会交友、待友的重要原则之一。有错误互相纠正,彼此向好的方向勉励,这就是真正的朋友。但”规过劝善”也要有一定的限度。所谓”过犹不及”,许多事情太过往往其效果并非最佳。不注意对方的反应,抓住对方的不是,唠唠叨叨,没完没了,虽然有可能觉得自己出于一番好意,但实际效果很可能是对方早都难以容忍了。
看来《论语》说的”朋友数,斯疏矣”(《论语-里仁》),解释为”你有事没事总是跟在朋友旁边,虽然看起来亲密,但离你们俩疏远也就不远了”好像也不大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