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节:告诉你未被糟蹋的孔子25

5文采与朴实兼有是君子的基本素质。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如果把于丹的第三条标准放在最后,加起来大概就是六条标准。

《论语》中”君子”出现频率非常高,我选列了以上几条最具有概括意义的引文,作为《论语》中”君子”的几条最重要的标准。希望在言之有据的前提下,能对当代读者理解《论语》所倡导的”君子”有所帮助。

最后说一个小问题,于丹在这一章的末尾说到,”-君子-这个《论语》中出现最多的字眼……”我要纠正的是,《论语》中”君子”的出现频率虽然高,但除了第一人称代词”吾”之外,出现最多的字眼是”仁”,而不是”君子”。有闲暇的读者可以自己数数看,这并不是一个费解的学术命题。

离题万里的人生之道

庄樗

于丹教授最令人佩服是能够把孔夫子的话解释得离题千里,她把《论语》送到千里之外,与《论语》”太遥远地相爱”。她以古希腊政治家、讲演家伯里克利般正经的面孔,一本正经地煨制了一锅”心灵鸡汤”。

如果说她的”心得”就像是一门轻身功夫,那么人们能捕捉到的只是她那来无影去无踪的身姿,急匆匆地掠过对《论语》的解释给案发现场留下了众多的惊叹和疑惑。qupi.org 龙虾小说网

在《于丹〈论语〉心得》第七章整章围绕着《论?语-?为政》中的一句话打转,解读出的心得曰:人生之道。这句话是: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于丹教授对于这句话的心得是:”孔夫子将他的一生概括为六个阶段,他的这种人生轨迹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仍有许多启迪意义。关键要看我们如何汲取这种智慧,来使自己的人生更富有效率和价值。”她特地把这句话单独列出来,作为一页,可见她自己对这句心得还是颇为认可的。如同《皇帝的新装》里的那个小孩一样理直气壮地说出:”他其实什么都没有穿啊!”在这里我们也必须要指出的是:这句心得其实可以等同于什么都没讲。

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于丹教授对所谓的六个阶段的分析。

1十有五而志于学

对于这句”十有五而志于学”,于教授的解释,让读者们颇为困惑:

”每一个人都有理由去描述他的理想,但是这一切要从人的社会化进程开始。从一个自然人转化为一个有社会规则制约的人,这就是学习的。孔子的-十有五而志于学-,是他自己的一个,也是他对学生的一种要求。”

”十有五而志于学”历来都存有两种解释,不知这位从小泡在中华版书籍里的”教授”是否知道。第一种流行的解释,我们可以在清代刘宝楠的《论语正义》里查到,”故十五成童志明,入大学,学经术”在古代十五岁是成童,与十六岁是成人相区别。孔子说的是他到了十五岁的时候,已经”入大学”(即是指见大节、践大义,学习周礼)。他的意思是说:我早已心有所属,决定了一生的志向。他已经明白了宣扬周礼,是自己一生中最至关重要的事情。

第二种解释,历代奉认的学者也不少,大半是因为孔子是圣人的关系,即孔子天生聪慧,生而知之,在十五岁时便立志要把这些已经知道了的知识传播到各诸侯国去。还稍有差异的另一解释是把”志”字等同于”识”字,即”默而识之”。意思是说,以孔圣人这种有先天宿慧的人,到十五岁的时候,他已经完全明白了”大学”所教的”见大节、践大义”,并因此而立志,在这些残留的周礼之上,创立自己的学说。

这个时候的孔子已做了自己的人生规划,以上半生来学习,下半生来实践自己上半生学来的、创立的理论,终其一生,为了理想而奋斗不息。这等胸怀大志和气概,岂是那种囿于自己智性和魄力的人所能理解的?

让我们回头来看看于丹”教授”的心得:

”在今天这个信息时代,可学的东西实在太多了。现在的孩子已经不只是-十五向学-了,很多比五岁还要早就开始学习了。但是都学了什么呢?不少孩子会背圆周率,能够背到小数点后很多很多位;有的孩子能够背长长的古诗,成为在客人面前表演的节目。但是这些对他这一生真的有用吗?今天的向学还有多少是孔子所说的-为己之学-?还有多少能够学以致用?”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