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市大领导简直暴跳如雷, 用邻市大领导的一句话说就是:“吴城的人简直缺德带冒烟!”
此时他们还不晓得这些人是从水埠公社赶过来的,只以为是吴城的人把他们地方的灾民都赶到了他们的辖区内。
等邻市领导得知了情况,灾民已经来了。
孙主任本就是通过吴城的领导往上汇报, 市里领导又是直接到省里, 省里正在为辖区内的灾民焦头烂额,突然得到这样一个可以给辖区内灾民活命的机会,几乎是立刻做出了决定,迁移灾民, 当然不会去跟邻市领导同志一声。
邻市的大领导们直接跟吴城上面的市领导们告状, 结果上面将更多的灾□□到了邻市的无人区大河滩,一时间, 围绕着竹子河的大河滩边,全都是密密麻麻的灾民。
灾民的到来, 不可避免的引起了本地居民带来了混乱和治安上的不稳。
有些安份的灾民还好,只在河滩边挖莲藕,等到他们吃饱了,身上有了力气, 就难免会往有人的村庄去寻求更好的生活。
安稳点的还好, 在受灾严重区域活不下去了,就带着儿女一路乞讨而来, 或是直接被上面领导用大船运送过来,头发早已像鸟窝一般,但好歹还是女人, 就找了当地娶不到媳妇的老光棍,直接凑成堆, 就成了一家人。duwo.org 比奇小说网
很多本地找不到媳妇的老光棍, 或是未成家的人, 都选择这些外地乞讨来的女人,往年还要彩礼新衣服什么的,即使是灾年娶亲,没有五斤藕粉,也是娶不到媳妇的。
现在可好,直接老婆孩子齐全了。
一般能够千里迢迢被带到这里孩子,大多都是家里八、九、十岁大的男孩子,女孩子很少有被带出来的,实在活不下去了,卖给别人家当童养媳都是个出路。
娶不到媳妇的老光棍们也不在意她们带来的孩子,能够带出来嫁人,说明老家肯定是男人没了,孩子也回不去了,就算回得去,那么大老远的路过来了,孩子还找不找得到自己的家都说不好,这好好养大了,和他们亲儿子有啥区别?
这些灾民中,极少有带女儿一起出来乞讨的。
女人还好,男人要是进入附近的村庄,那就是灾难了。
没有一个村庄会欢迎男的灾民进入他们村庄的,发现这样的灾民,都是挥舞锄头、扁担驱赶。
本地人哪怕粮食都被征收了大半上去,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又是秋收的季节,哪怕因为旱情,今年秋季山上的毛栗子生长没有往年的饱满,可依靠着山上的栗子和河里的产出,本地人哪怕吃不饱,可也不像灾民一样,饿的皮包骨头,力气自然是要比灾民们力气大的。
邻市的人也想往蒲河口农场这边驱赶。
许大队长所在的蒲河口农场,就仿佛一个天然的屏障,将所有妄图往南边去的灾民通通挡在蒲河口靠邻市的位置。
哪怕有少部分灾民穿过了蒲河口,到达了和平大队,甚至建设大队,能够来到临河大队的灾民也极少。
原本邻市的领导知道蒲河口的位置被划到水埠公社,还不知道为什么水埠公社要抢这么一块鸡不生蛋鸟不拉屎的位置,等他们看到矗立在他们邻市交界处位置,一个用竹子搭建的门楼,上面写着‘水埠公社蒲河口劳改农场’,以及大片的河滩上,密密麻麻开挖莲藕的灾民时,才知道水埠公社和吴城的领导们,在打什么主意。
可这时候他们再肖想蒲河口河滩这么大一块可以改为农田的地,已经迟了。
好在他们的辖区内,这样露出河面的河滩也不少,虽然再也没有如此大面积大范围的了,但如果学水埠公社,也搞一些河滩来种粮食的话,也是可以的。
唯一不好的一点,就是他们没有蒲河口位置的天然小缺口防御,现在这一块,已经由上面安排水埠公社的人,在此筑堤,一旦堤成,这里就会成为水埠公社一座巨大的粮仓。
六千多亩上等水田,对于一些大型城市来说,或许算不得什么,可对于水埠公社一个小小公社来说,多出来的六千多亩地的粮食,按照现在一亩地三百斤粮食来算,一年就能多出来三十六万斤粮食,这还只是按照一年一季的收成在算,如果再算上晚稻的话,哪怕晚稻的产量不如早稻,一年起码也能多出来五十万斤粮食产量。
只要一想到这么多粮食产量,邻市领导都要觉得呼吸不畅了。
这场浩浩荡荡的挖莲藕行动,一直持续了一个多月。
原本本地居民都是要等深秋才开始挖莲藕的,也因为灾民的到来,全都加入到挖莲藕行动中,深怕他们不挖,就全被灾民们挖走了,为此还和灾民们爆发了不止一次大规模械斗。
蒲河口农场来的人最多,最密,且因为这里是有民兵小队看守组织,也是纪律最好的地方,很多挖到莲藕的人,根本就等不及,能挑担子的,就挑担子往老家赶,想赶快挑着莲藕回去,老家的老婆孩子老爹老娘,还能吃口莲藕,不被饿死。
挑不动的,就用板车,独轮车,推着,拉着回家乡。
回去后,又带上更多的家乡父老,拉着板车,带着扁担和绳索,继续来到竹子河挖莲藕。
几乎整个竹子河的莲藕都被翻了一遍。
最先翻完河滩的,就是蒲河口农场,连河滩里的各种河蚌灾民都没有放过,凡事能带回家乡的吃食,全都带走。
等这些人一走,许大队长就赶紧组织人手,用犁耙整地,将灾民们挖的坑坑洼洼的河滩,再度用老牛拉犁耙,耙平整。
原本表面有些干燥的河泥和残荷全都被灾民们翻到了泥土里,将下面肥沃的河泥都挖上来,河滩平整过后,就是现成的肥地。
本地冬小麦的种植时间,一般为九月下旬到十月,此时已经快十一月初,但今年因为一直不下雨不下雪,居然是个暖冬,气温明显较之往年这时候温暖不少,此时种植冬小麦也还来得及。
而肥沃的河泥,正是种植冬小麦极佳的土地。
许大队长想到今年临河大队的秋季农作物,全部套种了黄豆、玉米、花生、土豆之类,又划船把孟技术员拉到蒲河口,检查这里的土地适合和什么农作物套种冬小麦最合适。
在孟技术员的建议下,又套种了大豆。
很多因为路途遥远,而无法回乡的灾民,就被许大队长留下来,帮着干活种冬小麦,这些人全都是壮劳力,吃饱之后,有的是力气。
蒲河口农场现在不仅是水埠公社的重点扶持地,也是吴城的重点扶持基地。
水埠公社本就产水泥,公社对这里的支持自然是不加余力,不光是正在建的堤坝,运送了一批又一批的水泥砖瓦,就连蒲河口农场,水泥和砖瓦也是一批又一批的运送过来。
这也和蒲河口农场最开始的定位有关。
这里既然是未来关押犯人的劳动改造农场,首先在安保上,就要保证犯人来到此处后,逃脱不了。
也不得不说,这里先天就具有关押犯人的地理条件,背靠大山,往山上走,是连绵不绝的山脉,根本没有出去的路,越往里走越危险,前面是一望无际得大河,河面面积接近三万亩地,即使圈了一部分地作为农田,至少也还有两万亩地的河面面积,犯人即使会游泳,也跑不出去。
两边东不着邻市,南不着村,只要把东南两个位置用高墙给围好了,犯人被关押在此,真的是插翅难飞。
现在的水泥厂,除了像许明月一样,走私下关系,能买到水泥外,此时的水泥厂生产出来的大部分水泥,都是不私用的,全部供给给修建堤坝和蒲河口农场的建设。
他们要在寒冬来临之前,先建造出足够灾民们居住的房屋,先将灾民们安置起来。
房屋建造这一块,许大队长把他儿子许红桦喊来,还将临河大队的泥瓦匠们都聚集在蒲河口,直接建造宛若院墙一样的横向联排砖瓦房,房间内统一用火炕砌成长条大通铺。
不用大通铺不行,虽然回去了大部分的灾民,可光是留下的灾民,就有两三百人,这些灾民是九、十月份来的,那时候天还不那么冷,他们大多都穿的衣衫单薄,靠那点衣裳,度过寒冬,根本是不可能的事。
也幸亏是有这些灾民在,在建设水泥砖瓦房这一块,速度倒是很快。
本地会修建火炕的泥瓦匠不多,这些北边来的灾民中,却又不少会建火炕的人,火炕修的又快又好,基本上都一次成功。
新建的火炕暂时不能住人,灾民们也不在意,河边别的不多,一丛一丛干枯的芦苇丛,却是多的是!
他们就地取材,将河边干枯的芦苇丛砍了个遍,放在河边晒个两天,就是最好的地垫。
有手艺巧的人,就将这些芦苇编成席子,铺在地面上,晚上睡觉往上面一趟,周围都是大老爷们儿,身上火气旺的很,挤在一个狭小的可以遮风挡雨的砖瓦房内,身上盖着许大队长给他们的稻草,还真不冷。
等房子建好了,许大队长又开始领着这些灾民上山砍草、砍柴,准备过冬的柴火。
此时,大河以南的山上,已经漫山遍野都是砍柴、砍草的人。
山上的归属权,基本都被大河以南的各个大队瓜分了,想要上山砍柴、砍草,也不是那么简单的事,还得上面专门出文件,那片山地,专门划分给蒲河口农场,以后蒲河口农场的人冬季砍柴烧火,就在这片区域内取材。
文件都还没下来呢,许大队长就已经带着灾民和民兵小队们,上山去砍柴了。
他还不忘水埠公社的区域砍柴,反而往邻市那边去,自然引得邻市这边的山民不满。
不满他们还不敢怎么样,许大队长手下的民兵小队,手上是有木仓的!
蒲河口农场一切都是新的开始,今年的时间又太紧急,光是靠他们从山上打柴、砍草,根本不够整个蒲河口冬季取暖、做饭,毕竟两三百人呢,加上民兵小队,已经超了三百人。
这些灾民全都是上面派送过来的,他们在老家要么没了家人,要么离的太远回不去,当地不得不管,他们除了留在蒲河口农场,根本没地方去。
上面领导也不可能不管他们,柴火不够,就从炭山运煤炭过来,这时候没有手打煤球的工具,就将原始的煤炭敲碎,混合着黄泥,做成一块一块的煤饼,晒在靠近和平大队方向的河岸上。
蒲河口那边为过冬忙的不可开交,临河大队这边也没有闲着。
就在许大队长忙的分身乏术之时,暂代许大队长履行临河大队大队长之职的许红桦,也在带领整个临河大队的人,组织秋收。
可惜许红桦到底太年轻,威望有限,根本指挥不动江家村和施、胡、万三个村子,好在这几个村子的生产问题,许大队长早早就安排好,现在之时秋收的收割罢了。
江家村有大队书记,许大队长倒是不担心,施、胡、万三个小村子,许大队长从来都没有放在眼里过,他也无所谓,只叮嘱许明月和许凤台:“别的村子我不管,我们许家村一定不能乱!你们三个都是一房的手足兄弟,这个时候你们俩人一定要在后头支持好红桦,尤其是你!”他严肃的看着许明月说:“你现在是大队部的妇女主任,就要担起主任的责任来,现在许家村就以你的级别最高,你和红桦联手,哪个敢不听你的?把今年许家村的秋收事情做好,后面的事情,自有我给你们撑腰,什么都不需要你们操心!”
这说的是以后许明月工作上的事情了。
现在的许明月,还真离不开许大队长的支持!
有了许大队长的话,他自己也抽空回了临河大队一趟,把秋收任务全都安排下去,施胡万三个村子的秋收工作,由他们自己村的小队长,也就是他们原来的村长负责,江家村由大队书记多操点心,大队书记虽然搞生产不在行,现在都秋收了,他总不会拖后腿。
等安排完了临河大队的事,他又火急火燎的赶回蒲河口农场,为接下来蒲河口农场的三百人过冬做准备。
许明月对种庄稼这一块其实不太懂,但村里自有懂的,尤其是今年秋季作物全部使用了套种技术,红薯地里套种了大豆、玉米、花生等。
要如何收,先收哪个作物,后收哪个作物,收起来的作物杆、藤蔓,后续做如何处理,都需要有经验的人来安排。
比如往年红薯藤都是人和猪吃的,嫩一点的藤蔓和叶子就煮在粥里面给人吃,粗的藤蔓就单独摘下来喂猪。
玉米杆晒一晒可以当柴烧,但孟技术员的建议是,这些玉米杆、花生梗都挖个不深不浅的坑,和羊粪蛋子、鸭粪、鸡粪之类,一起埋到地里,形成天然的肥料,今冬看着是个暖冬,等秋收之后,再套种上冬小麦和大豆。
许明月不懂,就拉村里懂种植的许红桦和老村长等村里德高望重的人来商讨,这些老梗老杆子怎么办?
老村长就问孟技术员,田间的野蒿能不能砍了也埋在田地里当肥料。
孟技术员听不懂,许明月来翻译。
于是许明月就跟许大队长在的时候一样,每天起床洗漱后,第一件事,就是到江家村把孟技术员‘请’到许家村来。
不知道是不是许明月错觉,许明月明显感觉到孟技术员腿脚好了很多,可不知道为什么,他依然拄着他的拐杖,跟她走,好几次她都看到他都不需要拐杖了。
对许明月老是去大队部抢人的事,江家村的人也不管,当初孟技术员先在江家村指导种植方式的,但江家村人仗着自己是老庄稼把式了,觉得他一个瘸子懂什么种地?加上孟技术员的话他们听的半懂不懂,根本不听他指挥,往年怎么种,他们还怎么种,现在怎么收,自然还是怎么收。
江家村倒是因为许家村大河沟引水的事,也惠泽了江家村,使得江家村秋季作物并未减产多少。
到这时候,孟技术员才知道,小阿锦的自来熟都跟谁学的了,许明月不装的时候,性格跟小阿锦真没什么两样啊,指挥起孟技术员来,那是一点都不含蓄,嗓门也大,做事风风火火的。
他一句话下去,许明月已经把许红桦拉过来一顿翻译,然后开始指挥起许家村的人该怎么做了。
许家村的人原本不应该听她的,可她的态度实在太理所当然,指挥起人来,让人不知不觉的跟着她的节奏,她怎么说,那些人就怎么做。
当然,也和孟技术员指挥他们套种技术,真的有效果了,也有关系。
临河大队本就以山地为主,适合种植水稻的田地很少,原本在许明月的建议下,这一季的秋季作物主要就是以种植秋红薯为主,要知道,这时代玉米、小麦、水稻的产量都只有两三百斤,唯独红薯,能够达到亩产千斤。
虽然和现代动则亩产六七千斤甚至上万斤不能比,可红薯在这个时代,和其它农作物相比,绝对是高产量了。
加上又有孟技术员建议的农作物套种,今年秋季农作物中,除了原本的亩产千斤的秋红薯外,每亩地中还获得了套种的接近五十斤大豆的产量。
一亩地产约五十斤大豆,整个临河大队五个村落的山下土地总种植面积大约有七百多亩,也就是光大豆多出约两万斤,其余玉米、花生、土豆等产量也有五千斤到一万斤不等。
在这样的产量下,别说许明月指挥他们怎么收,又怎么给土地增肥了。
许红桦和整个临河大队的人,原本因为一直不下雨而愁苦的脸上,终于绽开了笑脸,一个个因为贫穷,即使年轻也布满沟壑的脸上,脸上褶子笑的更深了。
原本因为双抢后被征调走粮食而担忧愁苦的眼睛里,总算有了些光彩。
他们终于不用担心,粮仓里的粮食,支撑不到来年粮食成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