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税的事情一直忙到中秋,李建安干劲十足。
赶上今年是科考年,北京城更加热闹起来。
前些年甲申之乱,科举停了两届。
今年恢复,会试改在秋天举行。
来京赶考的举子非常多。
会试过后,朱慈烺还想举办殿试,钦点状元。李建安把他严词拒绝。
殿试由内阁几人主持,最后前三甲由贡生们相互阅卷,然后公推产生。
科考过后,李建安在国公大会推行科举改革。
自从隋唐推行科举制以来,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都是所谓的儒家经典。
这些儒家经典多是被曲解的,与孔孟当时的儒家完全不是一回事了。
儒家成为统治者的思想工具,钝化人心,愚弄百姓。
李建安推动科举改革,是有群众基础的。许多富有才情的学子早就厌倦了那些儒家,厌倦了八股文。
李建安提议以后科举考试,应当恢复汉以前的儒家,并增加许多墨家经典,再并入一些实学。
实学应当有算术,经济,律法,地理,逻辑五科。
改革当然会触动利益,李建安的提案刚一公布,举国哗然!
那些在“儒家经典”中浸淫多年的垂垂学子、那些屡试不中的白发童生,他们听说科举要改革,立刻在各地掀起抗议。zusi.org 狐狸小说网
国公大会也是吵作一团,最后李建安不得不妥协,科举改革以15年为限,逐渐过渡。
方案通过,众怒平息。各地私塾学堂闻风而动,立刻改变教学课程。
年底,李建安派出亲弟李建业前往南方,邀请郑芝龙来北京商谈海关事宜。
郑芝龙当然不敢去,于是派出长子郑成功快马加鞭,前往北京谈判。
大明朝多有禁海,因此闹出海盗倭寇。如今倭寇虽然没了,海外贸易却一直萎靡,而且大部分掌握在福建郑家手里。
原本广东沿海有大海盗刘香,与洋人勾结还能与郑家分庭抗礼,分一杯羹。
如今刘香覆灭,荷兰人又败给了郑芝龙。大明南方沿海贸易几乎被郑家垄断,除了一些广州的小商船能偷偷摸摸,绝大部分海船都要挂郑家的旗帜。他们每年向郑家缴纳“挂旗费”,少则数千两,多则上万两。
郑家实际成为南方海关,垄断海贸税收定价权。郑家不允许任何大洋船私自停靠沿海港口,也不允许沿海商户向大洋船供货。就连大洋船想要补充淡水给养,都必须到郑家指定的码头收取高额费用。
如果有大洋船偷渡海峡,想去日本贸易,一旦被郑家发现,就会遭到迎头痛击。无论西班牙,荷兰,英国,也无论哪条商船,想去日本朝鲜贸易,必要缴足“挂旗费”,才有可能被放行。
郑家一年收入有多少?
有传言是几百万两,也有传言超过1,000万两!
如果达到1,000万两,那比整个大明朝廷的收入还要高!
任何垄断暴利都不能持久,郑芝龙几十年大海、商海、宦海沉浮,自然明白其中道理。他心里非常明白,自己这块肥肉,早就被人惦记多年了。
当年崇祯皇帝时期,朝廷就想尽办法拿捏郑家,可惜没能成功。
现如今大明朝洗心革面,蒸蒸日上,想要拿捏自己,绝不会无的放矢了。
别的不说,北方两支水师就很强大,足以和郑家水师一较高下。
郑芝龙派出郑成功去谈判,还是希望能有个好结果。继续垄断海贸他不敢想,朝廷不会答应,江南的工商业不会答应,洋人也不会答应。
郑芝龙希望继续为朝廷服务,他毕竟还有福建水师总兵的官衔。哪怕不能全部垄断,至少让他占个几成利润。
腊月二十二,郑成功秘密到达北京。
李建安亲自接待,代表朝廷与他展开秘密谈判。
一直谈到正月十五,双方经过几轮拉扯,基本达成合作意向。
意向合作共三大项。
第一,由郑家和朝廷共同出资,成立建设公司,修筑黄河大坝,杜绝黄河水患。
整个黄河大坝改造工程绵延数千里,预期五年,耗资1,000万两。朝廷出资200万两,剩下800万两由郑家出资,允许郑家募集民间资本。
黄河工程完工后,只要不发生水坝事故,朝廷每年向联合公司返利十二万两,持续时间为100年。
100年的回报率只有20%,还承担巨大风险,这等于是郑家变相输出了。
第二,朝廷开放海禁已经数年,但因为郑家垄断,效果不佳。朝廷将正式昭告天下,取缔郑家海权垄断。
取消海权垄断分为几个阶段。
三年后,广东沿海不许郑家封锁,允许外国商船自由停靠广东沿海及珠江港口,朝廷增设海关管辖。
五年后,开放所有沿海及内河口岸,允许各国商船通行。允许郑家封锁北上航线,从日本与朝鲜航线赚取利润。
十年后,郑家不允许拦阻任何海路贸易,并有义务协助朝廷剿灭海盗,维护海路安全。
从合约签订之日起,朝廷允许郑家收复台湾,并占据周边岛屿作为领地。如有必要,朝廷将派遣水师助战,军费由郑家承担。
第三,朝廷与郑家将在南京共同建设长江造船厂。
长江造船厂需要募集大量民间资本,采用股份制公司。公司首任会长由郑芝龙出任。
造船厂计划5年内建造5000料大海船,也就是仿制西洋的夹板大船。
造海船需要大木料,长白山有数百年的大松木,很适合造海船。辽东王沈世魁用木料入股,也算他一份。
五月,各方在北京正式签约。
六月,江南造船厂在南京动工,郑芝龙亲自剪彩,主持工作。
九月,黄河工程率先在洛阳动工,朝廷工部派出几位侍郎督工,首批启动资金200万全部到账。
这次黄河修堤,没有征召民夫,全部采用雇工形式,既省去朝廷许多麻烦,又为当地创造大量就业,缓解生存压力。
无论修筑大堤,还是建造船厂,郑家都是出了大头的。李建安原本以为郑家有些空了,收复台湾的事情可能要缓上一两年。
不曾想进入腊月,南方忽然传来消息,台湾收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