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9章东风夜放花千树

听到旁边将领询问,魏羽双手一摊:“我还真没有取名字,暂时叫做炸弹吧。”

炸弹?一旁的将领疑惑的重复了一次这个名字。

魏羽不是想着等赵匡胤赐名,他是真没想好这个玩意儿该怎么叫。

手雷吧?哪儿有排球那么大的手雷啊,而且也没有想过用手投出去,设计的就是用投石机投。

炮弹?魏羽虽然知道后世大炮最初的炮弹就是圆球状的,但是和自己这个还是明显有不同。

炸弹这个名字都是勉强取的。

中原地区,由于君主和贵族们渴望长生不老,所以炼丹术盛行,寄希望于练出来延年益寿长生不老的仙药,于是乎,原始化学在各种奇怪的配方下诞生了,也就有了晋朝葛洪抱朴子里面记载的火药配方,直到后来唐末五代火药用于军事。

唐末虽然说有火药用于军士,但是主要作用是守城之时加剧燃烧和两军野战之时惊扰敌方战马,实用价值不大,而且威力也不行。

这个是受制于火药的初始配方,一硝二磺三木炭,这些材料,魏羽作为皇子,自然可以命令军中长史调集,但是火药和炸药虽然一字之差,其中的差距不可以道里计。

后世的炸药制造需要用到硫酸等强酸,而且引爆器的制造也不是魏羽能够单独搞定的事情。

虽然初中化学老师多讲了些,比如火药里面的硝石,实际上产生作用的主要是硝酸钾,而且纯度高一点的话,威力更大,颗粒细一点然后燃烧更迅猛威力也会更大。

但是就这短短的几天时间,魏羽还真做不到这些改进。

于是,魏羽结合自己几次何人动武的经验,打了一个擦边球,弄出来一个不算是炸弹的东西来。

这个黑色的球体,外面是一个陶罐,外壳很薄。里面有一个纸包,包着混合均匀的火药粉末,纸包和陶罐外壳之间,魏羽让人塞满了石灰粉末。

陶罐的制作比瓷瓶要简单很多,不需要上釉,不需要太久的阴干时间,就这几日魏羽便让人赶制了一些出来。而且生石灰是现成的,大宋军中现在注重消毒,所以生石灰在后方都有所准备,至于火药,军中常年都有一些用来助燃。

在魏羽的实验中,投石机将点然后的陶罐抛射到数百步之外,只要引线的长度合适,大多数陶罐会在敌军头顶的空中炸开,石灰粉受力后,四散而出,纷纷扬扬可以覆盖很宽广的一块区域,如果宋军投石机同时发射,基本上可以让契丹正面列阵的军队被石灰粉所覆盖,生石灰不比其他,如果进了喉咙,自然是难受至极,不巧飘进了眼睛的话,民间基本是用菜油清洗,不敢用水,可是急切间哪儿找得到这么多菜油。

而宋军就可以好整以暇的等着契丹军队被生石灰覆盖后,在他们难以还击的情况下发动进攻,必然事半功倍。

实际上之前并不是没有将领试过在战场上使用石灰,但是不管用手抛,还是投石机,石灰粉不能及远,这就是很大的问题,不仅不能伤敌,反倒还让中军自己容易手忙脚乱,就算是投机是将石灰包投远,石灰粉又不能散开,实际作用也不大。

魏羽用陶罐装火药纸包的做法,解决了及远和石灰粉散开的问题。

众将心里面是十分钦佩的。

这时候,潘美发现了一个问题:“羽皇子,这种投石灰罐子的方法,必须得我们在上风向才行吧,如果下风,石灰粉会落到我军阵中。”

魏羽听后,说道:“太傅言之有理,为将者必须知天文通地理,这是石灰陶罐确实需要再上风才可以攻击敌人。如果我们攻击析津府,那么冬季析津府多吹西风风,我们要想占据上风位,就应该从析津府的西北面发动攻击,这才最为有效。”

西北方?

赵匡胤和众将不由自主的看向了墙上的契丹析津府地图,看着析津府西北方的情况。

析津府靠近燕山山脉,周边间或有一些平地。但是这些区域大多数摆不下攻击析津府的田重进大军,唯独在昌平以南,玉湾以北,有一块较大的区域,地图上写着一个地名,叫做永定河,旁边有一段支流,就挨着众人看到的这一块平地。

魏羽倒没有特别在意这里,在说完石灰陶罐后边不再说话,旁边又将领说道:“羽皇子说的这个炸弹,也是军争利器,也请皇上赐一个名字吧。”

众将纷纷称是。

赵匡胤笑着摇摇头,说道:“朕已经取了一个名字了,不能都归到朕这里,这个军器,就由皇儿来取个名字吧。”

魏羽一愣,往四周看了看,这大堂之中除了皇帝赵匡胤之外,确实只有自己身份最高。再加上自己也是制造这个石灰坛子的主持者,所以赵匡胤指定自己为这个新武器取名字。

稍微想了想,前世看到的建国七十周年阅兵式的镜头浮现在魏羽脑海里面,一列列军车,坦克通过长安街,一架架飞机组成七十的数字横贯长空,尤其是最后出场的战略导弹部队,东风系列,这些大国重器。

想到这里,魏羽不由得痴了。

知道赵匡胤忍不住提醒道:“皇儿想了一个什么名字呢?”

魏羽被皇帝从前世的一幕幕情境中唤醒,脱口就来:“这武器,就叫做东风吧。”

田重进和潘美文武双全,心道应该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典故,也很不错的名字。

却听得赵匡胤用考教的语气问道:“皇儿为什么给他取名叫做东风呢?可有典故?”

魏羽刚才还在心驰神荡,脱口而出: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上下阕一说完,一个大堂,鸦雀无声。

辛弃疾这首词是宋婉约词的代表之作,但是偏偏辛弃疾本人是从军报国之人,满身铁血。所以这一首婉约词体现的是强敌压境,国势日衰,而君王却不思恢复,偏安江左,沉湎于歌舞享乐,以粉饰太平。洞察形势的辛弃疾,欲补天穹,却恨无路请缨。满腹的激情、哀伤、怨恨,交织成了这幅元夕求索图。

这上下阕的青玉案,是数百年大宋词的扛鼎之作。

词倒是绝妙好词。

围观众人也大都是大宋柱石,文武双全,自然识货的。

唯一的问题是,这首词在这个时候还没有出现。

辛弃疾这个大拿,离着大宋开国就还有一百多年光景。

众人自然不知道辛弃疾,这种绝妙好词,自然是谁念出来就是谁做的。

羽皇子真天纵奇才也。

这样一来,众人纷纷想起来羽皇子从军之前的一些典故来。

醉里挑灯看剑,

知否知否,

这些都是出自于羽皇子之手。

杨业开始只是觉得这首词千年难遇,听到旁边将领轻声解释后这才知道,面前这位性子跳脱的皇子,居然出口即是华章。

不由得不让人真心佩服。

魏羽开始还怔住,没有反应过来,等到反应过来后,已经又剽窃了辛大大一篇文章了。

赵匡胤也被这首词给震惊了,不过毕竟是天子,很快镇定下来,问道:“皇儿,为什么叫东风夜放花千树?”

到这个时候,魏羽只能胡吹海侃“额,这个嘛,我想的是以后这样的石灰坛子,里面不一定装石灰,可以装品质更好的火药,夜晚攻城的时候,漫天火雨在敌方城头降落,额,应该是那样的情景。”

众将一听,倒抽一口冷气。漫天火雨,可怕啊!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