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穹庐为室兮旃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
李隆基的声音虽然不大,却有一种震慑人心的力量。
众人闻之沉默,李显紧锁眉头。
不少女子神情凄然,显然是想起了诗作者,为她的遭遇感到悲伤。
上官婉儿精擅诗歌,此时长叹一声,不禁动了恻隐之心:“此诗语言平实,却句句血泪,细君在异地所受苦楚,可想而知!”
原来,这首诗名为《悲愁歌》,但凡识字的人都读过,长安城也流传着此诗主人刘细君的传奇故事。
刘细君本是汉代公主,却在十六岁时,被汉武帝嫁到‘去长安八千九百里’的乌孙,到了乌孙后,不仅饮食习惯与当地不合,每日睡在青庐帐篷中,吃喝只有牛羊肉和奶茶,又因语言不通,得不到年老丈夫的关爱。
细君出嫁时,乌孙王猎骄靡已经六十多岁了,他临死前,想让细君再嫁自己的孙子军须靡,细君不堪受辱,上书汉武帝,汉武帝不仅不顾惜自己这个妹妹,反而下旨勒令她遵从胡俗,细君无奈嫁给新乌孙王军须靡,为他生下一女,最后因思念家乡,抑郁而终,死时不过二十五岁。
这《悲愁歌》正是细君一生血泪的写照,最后一句希望变成黄鹄鸟,飞回故乡,不知感动了多少人!
众人感慨之余不禁想到武蓁蓁,她比刘细君还要小两岁,就要嫁往突厥和亲,乌孙与大汗是友盟,刘细君尚且过的如此凄凉,现在蒙台惨死,大唐与突厥关系微妙,武蓁蓁的下场绝对要比细君凄惨万倍!
蓁蓁一双水眸中透着几点期冀。
李显有些不悦:“刘细君是汉室公主,既然享有荣华富贵,也该履行自己的责任,远嫁乌孙,为汉室效力,是她的荣幸。”
李隆基毫不退缩:“大唐的未来,应由男儿担当!不该让一弱女子背负如此沉重的责任!”
“和亲公主远嫁突厥,是对大唐最大的侮辱!远观汉室,有多少无辜的汉家公主,在外族入侵中原时,被砍头祭旗,振奋军心!”
“她们不容于夫家,又被自己人抛弃!她们的血让玉门关外的黄土变的殷红,她们的灵魂无所依傍,只能在塞外风沙中凋零!”
李隆基清亮的声音如同金石,在众人灵魂深处震响,惊讶、不解、愤怒、震撼……种种目光落在他的身上,不仅没有压垮他,反而让他的背脊挺直得如同寒冬中的青松。
“她们的死,就是对在边关浴血奋战将士的最大讽刺!”
“战士们远离家乡,忍受塞外风沙的侵袭,忍受滴水成冰的恶劣天气,驰骋沙场,马革裹尸,就是想保护自己家乡的亲人不受敌人欺辱屠戮!”
“可和亲公主的存在,正与他们的理想背道而驰,将自己的姐妹亲手送给敌人蹂躏,这不仅可耻,更加可悲!这会对大唐将士的士气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害!”
“大汉需要以送和亲公主的方式维持汉王朝与匈奴的和平,可大唐不需要!事实上,乞求来的和平不是真正的和平!”
“大汉之所以能打败强大的匈奴,靠的是帝国双璧卫青、霍去病两位将军的运筹帷幄,靠的是无数汉家子弟投笔从戎,慷慨赴义,而不是依靠南宫公主的眼泪!”
“请圣人怜悯和亲公主的可叹遭遇,成全大唐将士边关效死的决心!收回成命!”
李隆基的一番慷慨陈词,一气呵成,没有丝毫停顿,甚至没有顾及李显越来越难看的脸色!
李多祚等武将群情振奋,李隆基的话句句说进了他们的心坎里,突厥这群狼崽子能有什么好心!他们不过是在试探大唐的决心!
李隆基的这番话点燃了宗室子弟隐藏在血脉之中的尚武精神!
太宗李世民当年以狂飙突进之姿横扫大漠,杀的敌人闻风散胆,最后这些人共同遵李世民为“天可汗”,对大唐顶礼膜拜。
高宗李治任用大将薛仁贵灭高丽句,战功赫赫!
李家崛起于陇西,本就是汉将军李广的后人,怎能窝窝囊囊地送和亲公主去乞讨和平?
公主可以送!
但绝不是在这种情况下!
大唐可以在双方和谐共处,友好交流的情况下,送公主出嫁,就像当年文成公主嫁松赞干布,成为传世佳话。
可现在,从这场马球赛中就能看出突厥的狼子野心,在这样的情势下,还一厢情愿地送兴安公主出嫁突厥,这简直是与虎谋皮!
原本赞成和亲的许多文官大臣都悄悄改变了主意,特别是以崔国公为首的五姓七望,提起突厥人,他们简直恨得牙根痒痒。
安乐公主冷笑道:“好一个临淄郡王,胆子真够大的,你是在质疑阿耶的决定吗?”
李隆基淡淡地道:“公主说错了,圣人英明神武,臣怎敢质疑,只是圣人答允和亲之时,并未想到突厥人如此卑鄙无耻!”
“请圣人收回成命,不再远嫁任何一位女子去突厥,这就是臣想要的赏赐!请圣人成全!”
李隆基说完后,行了大礼,再不发一言。
“婉儿请圣人收回成命!”
“臣弟请圣人收回成命!”
“臣请圣人,收回成命!”
整个马场的请愿声此起彼伏,声震寰宇。
相王李旦替儿子暗暗捏了一把汗,这个举动太大胆了!会不会被李显视为对他权力的挑战?
李显的神情变幻莫测,似乎在衡量各方利弊,最终,他的脸色慢慢缓和,又恢复到往日的和煦。
“三郎的一番话算是点醒了朕,和亲之事,就此作罢!”
“圣人圣明!”
众人大声欢呼,人人喜笑颜开。
蓁蓁呆呆地坐在案后,难以置信地看着这一幕。
自己不用嫁去突厥了?
不用离开长安,离开他了?
上官婉儿用宫扇掩住樱唇,嫣然一笑。
“怎么蓁蓁,高兴的傻了吗?”
蓁蓁喜极而泣,她已经做好了赴死的准备,哪想得到,幸福来的如此突然!
他又救了自己一次…该如何谢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