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岸边,铁骑纵横。
“跪地者不杀,跪地者不杀……”
这样的声音响彻黄河两岸,成片的西夏溃兵跪倒在地,顽抗者在骑兵围剿之下,一个个被砍倒在地。
秦军大队分成无数股,向灵州方向横扫过去,马蹄阵阵,到处都是秦军骑兵耀武扬威的身影。
从黄河对岸望过去,一直到他们的视线尽头,密密麻麻都是溃兵跪倒的人头,在这里,秦军为灵州之战打下了一个满意的句号。
等到秦军将士收拢人马,押着一长串的俘虏,来到灵州北面,暂时驻扎下来,整个灵州之战也就结束了,秦军等的,只是灵州大火熄灭的时候。
而此时,静州这里已经闹翻了天。
没有人想着什么守住静州,为西夏多留一口气。
官吏们收拾家财,陆续仓皇逃出了静州城,将领们带着残兵败将,在静州修整了一日,顺便洗掠静州百姓,随后弃静州而走。
实际上,等秦军主力渡过黄河的时候,静州已经成为了一座空城,只留了一些恋战家园不去的汉人在城里。
不说这些,只说秦军这里。
此战,秦军大胜,火烧西夏联营,到底烧死了多少西夏兵卒和将领,已经无法计数,郭猛,李驰勋两人率兵追缴残敌,却收获甚丰。
此战,共掳敌六万余众,可以说,自横山以西。一直到黄河岸边。西夏成建制的军队被一扫而空。去到西夏京师的大门,已经是四敞大开。
四日之后,灵州大火已经熄灭多时,秦军也终于等来了粮草。
也许是因灵州之战确实杀戮过众,对于俘虏的处置上,向来毫不留情的大将军赵石也缓了一下手。
其中的汉人被挑出来,充为民夫,帮助秦军运送粮草。当然,这些汉人中不会有任何曾在西夏任职的武官留下。
他们都和党项羌人一起,被押送往韦州看押。
虽然赵石并未如往常般大开杀戒,但许多党项贵族还是被挑了出来,纷纷掉了脑袋,赵石又命人甄别其中身份特别尊贵者,一路送到庆阳,以为将来献捷所用。
当然,这也许没什么必要,因为继续北上。一直到西夏都城兴庆,必然会虏获越来越多的党项贵族。也许到了那时,连什么皇亲国戚都不算尊贵了呢。
不过,当秦军大营中的士卒终于见到成批的俘虏,总算有了欢悦气氛的时候,赵石的心情却有些糟糕了。
随粮队而来的,还有右路军的战报。
折汇兵败于夏州,几乎全军尽殁,只大将军折汇带两千余骑兵突围而出,被种燧干脆的扣留在了军中。
送战报过来的,乃是种燧身边的亲卫统领种磬,既是种燧的心腹,也是种遂的兄弟,即便是赵石,按照亲戚关系来说,也要叫上一声六哥。
种磬来到这里,人和马都差不多已经累垮了,但还是强撑着见了赵石,在种磬嘴里,赵石也知道了折汇战败的前前后后……
这不能说赵石失职,到了如今,他这个伐夏诸路兵马总管,实际上的威权,只能及于中路军,因为信息不同,道路艰难,他根本无法照顾到左右两路大军的人马布置。
尤其是右路军,战报要从军前去到延州,再到庆阳,从庆阳跋山涉水再来到他手里,绕这么大一圈,每每接到的战报,都已经是发生在十几日甚至是二十几日之前的事情了。
但种磬这一封战报不一样,因太过重要,是日夜兼程来到他手里的,所以,这一封战报所说的一切,只发生在三日之前,那个时候,灵州大火还在熊熊燃烧……
听了种磬的述说,赵石就像吃了苍蝇一般恶心。
右路军的进军路线,之前赵石都清楚,在庆阳时,也跟种燧和折汇两人商议过。
赵石和种燧其实都明白,赵石身在中路,那么右路大军就有两位大将军率领,两位大将军不相统属,之间又有着间隙,很难相互配合默契,所以,赵石也曾叮嘱过种燧,不要轻兵冒进,以免折汇争功心切之下,危及自身。
那个时候,赵石就觉得折汇要吃亏,因为折汇此人,小聪明耍的是不错,但和其父折木清比起来,差之远矣。
这不是随便说说的,折木清身经百战,镇守延州时,与西夏人连年交战,更曾参与过当年伐夏之战,最终靠残兵败将守住了延州,经过那么多战事的锤炼,谁都不会轻视这样一位军中将领。
而反观折汇,经历的战阵并不多,只是当年随魏王李玄道东征时,立下过战功,之后,可以称道者,只有他那显赫的家世了。
这其实也是其顺风顺水成为大将军的原因之一,真论起来,杜山虎的份量,都要比他足上许多。
其人在大秦征伐四方之时,并没有显示出足够的军事才能,当然,这也许是家世连累了他,但赵石觉着,此人心思太多,独当一面时,会非常危险。
所以,赵石和种燧两人当初商量的时候,就给了折汇六万西北镇军精锐,按照赵石的意思,这些人在折汇麾下,会有很大一部分将消耗在战场上,志在消弱西北镇军的实力。
好为之后彻底肢解西北镇军做准备,因为西北镇军抱团太久了,和当年比起来,也不再那么有战斗力了。
有这样一支联通上下的兵马在西北,会为将来西北整军事宜带来太多的麻烦。
在赵石想来,这些兵马会伤亡一些,战后,论功行赏之时,会顺势做出安排,将他们中的将领调往别处,如此一来,西北镇军对于之后的改编,也就失去了抵抗能力,而折汇怎么说也是领兵多年,吃些小亏也许可能,吃大亏的可能性,赵石还真没想过。
右路军怎么说也可以说是三路大军中实力最雄厚的一部,还有木华黎在北方牵制西夏右厢军司,再怎么想,也不会吃大亏才对。
但事情就这么发生了,而且,种燧想救都救不了……
事情是这样的,右路军从绥州起兵,大将军折汇,大将军种遂分领两部,沿大理河前行。
不过,大将军种燧随后带兵北去,兵锋直指西夏西南重镇银州。
折汇则率兵继续向前,直抵龙州。
这是之前早就计划好了的进军路线,没什么好说的……
只是让折汇和种燧都没有想到的是,西夏右厢军司的反应十分迅速,和中路军那里的情形完全不同,就好像,西夏人正在等着秦军北上。
种燧醒悟的早一些,因为他在银州城下,遇到了本应该在石州的西夏祥佑军司主力,而右厢神勇军司主力,在秦军兵临银州之后,也开始南移,并在大军西北方向,安下大营。
这样的局势,令种燧一下警觉起来,这个时候,他已经完全无法全力攻城了,而且,有着被围的危险。
但种燧也并不着急,因为北方草原铁骑,应该正在赶来,必然能够将左厢神勇军司死死拖住,甚至能让西夏人腹背受敌。
既然西夏人最重要的两部大军都在银州左近,他断不会退兵而去,而是就地扎营,时刻监视着两部的动静,顺便寻找战机。
另一方面,种遂立即派人往折汇部送信,让其迅速回军,与西夏人决战于银州城下……
折汇的回信很快就来了,却差点气的种燧吐血,只一句,种大将军欲与我争功乎?
种燧虽然气恼万分,但他隐约已经察觉到了危险,还是耐住性子,继续派人送信于折汇部,将银州的情势讲的明明白白。
但折汇回信却是拒绝与其合兵,跟西夏人决战,不过折汇说的也有自己的道理。
那就是此时合兵,不如分兵,让种燧率兵在银州拖住西夏大军主力,他则轻兵疾进,切断西夏大军回援兴庆的道路,如此一来,将使中路大军没有侧后之忧。
这个时候,种燧已经知道,不可能让折汇率兵回转了,折汇这是铁了心让他拖住西夏大军在银州,自己带兵去强功。
右路大军主将不合,不相统属的恶果,在这一刻显现无疑。
种燧无奈,也不再理会折汇所部,只安心的等在了银州城下,反正大军粮草无忧,离延州又近,他不怕西夏人跟他决战。
再说折汇一部,因大军粮草还握在张承等人手里,在驳了种燧所请之后,也很是惴惴了一番,唯恐种燧和张承两人合起来,掣肘于他。
但这样的事情并没有发生,即便是种燧有这个意思,其实张承也是不敢答应的,因为西北军中,多有折氏旧部,折汇麾下,又多为西北镇军同袍,粮草若跟不上,不定就会有人闹起来,在伐夏这样的战事当中,一旦后方不稳,影响了伐夏大业,他张承有几个脑袋也不够砍。
(右路的战事要费很多笔墨,大家耐心些,还有,月票看样子没什么指望了,不过还是要多谢大家支持。)(未完待续……)i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