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四十三章 功爵

马功成提出的两个战略方案正是朱怡成一直都在考虑的,如果采取前者,神州彻底光复就在眼前。而如果采取后者,虽然表面上能恢复故土,但满清却依旧会成为地方势力存在很长一段时间。

但相比前者,后者获利却更大许多,而且对于西域这些地方朱怡成也一直虎视眈眈。朱怡成并不是这个时代的人,所以他的眼光是这时代中人所不及的,在他看来西域原本就是中华领土,早在盛唐之时,大唐的安西都督府就控制住了西域,使大唐威名响彻天下,只可惜的是随着大唐后来逐渐衰弱,尤其是安史之乱后一蹶不振,这些领土却又一点点地失去。

其实就在前明,大明也曾经建立过哈密卫,把触角伸向了西域之地。只是和盛唐时一样,在百年之后大明势力因为各种原因逐渐退出,这些土地也不再为大明所有。

一时间,朱怡成不由得沉思起来。就像他刚才心中所想的那样,每个朝代最强盛时期是开国之时,这个时候整个王朝蒸蒸日上,有着强烈的进取精神,并且保持着强大的国力和军力。

假如不趁着现在就奠基王朝的基础,朱怡成自己都不知道等到他百年之后的大明会如何?这对于一心想要建立一个千年帝国的他来讲,是无法容忍的。

何况,留下部分满清残存力量并非是坏事,以目前满清的情况来看,他想再翻身已经毫无可能。虽然在西安的满清朝廷依旧自称正统,建兴小儿也自称皇帝,但实际上现在的满清已没了称帝的资格,假如再遭受重创的话,满清自去帝位也是极有可能的。

用驱虎吞狼之策攻略西域,这个想法着实让朱怡成心动,思索了片刻,朱怡成最终还是决定采取后策,也就是先取山西,随后再逼迫满清只能西进,借势再打下西域的战略方针。

得到朱怡成最终决定后,马功成一时间神色激动,当即在朱怡成面前拍着胸口保证他一定会打好一仗,为大明开疆拓土,建万世之基业。

之后朱怡成继续向马功成问了一下如何用兵和布置的细节,马功成对此心中早有谋划,当即一一道来,对于朱怡成极为满意,告诉他此事需由总参谋部对整体战略部署进行全面规划,以确保万无一失。

等马功成兴致勃勃地离开后,朱怡成突然想到了一件事,不由得哑然失笑起来。

其实自己的想法何尝也不是那些臣子们的想法呢?现在满朝上下所有人都清楚,自朱怡成还都后,接下来就是对天下的战略调整,等平定天下后必然会进行第二次封爵。

按照百官对朱怡成的了解,这一次封爵和上回大不相同,可以说是大明真真正正的一次大封。其影响力几乎可同当年朱元璋策封功臣,朱棣靖难之封基本相同。

大明的勋贵爵位,除了极少一部分外,大多封爵向来都是开国时期完成的,无论是公侯伯各等爵位,自前明一朝可以说是于国同休。

而在前明近三百年的统治中,在其中各朝被封爵者少之又少,除有大功者之外就是外戚封爵了,而且这种爵位都有着限制。当然,前明末期天下大乱之时暂且不说,何况那时候的封爵其意义已经和建国之初完全不同了。

因为这个原因,所有官员对于封爵期盼已久,甚至有些功臣早就眼巴巴地计算着以自己的功劳究竟能封个什么爵位了。

虽然大明现在的爵位经过朱怡成的改制,已从三级爵分为五级爵,增加了子爵和男爵的爵位。除此之外还有民爵的存在,这些爵位每一爵又分为各等,划分比之前精细得多。

但就算这样,爵位和爵位之间的不同也代表着各自地位的不同,这可是牵涉到自身利益和子孙后代的千秋大事,吃肉还是喝汤就看这一锤子买卖,利益当前谁又能免俗呢?

再者,现在的大明和前明在文武之间也没有那么泾渭分明,更没有前明时期文官封爵会被文臣所认为很是不屑的看法。在现在朝廷里,文官之中同样有许多人期盼的封爵,大势如此,朱怡成心里自然是知晓的。

所以从这点来看,马功成,或者包括马功成在内的其他文武官员都摩拳擦掌,意图在最后的时刻更多建功立业,以进一步确保自己封爵的把握。就像现在这样,马功成心里知道朱怡成的想法,顺水推舟提出了拓疆的建议,其用意既有公心,也有私心。

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刚才朱怡成只是沉浸在如何选择的思绪中没反应过来,而等马功成走后,他很快就想到了这个,忍不住摇头大笑。

不过朱怡成并没有责怪任何人的想法,因为建功立业不仅是皇帝所想,作为臣子哪个也不这样想?尤其是作为武将,封狼居胥是所有武将的最高荣耀,假如他不是皇帝仅仅只是将领的话,同样会和马功成有相同的选择。

为了这次战略部署,朱怡成决定调动全国近三分之一的兵力,其规模丝毫不亚于当年的中原大战。

几日后,朱怡成的圣旨正式由军机处下达,马功成领征西大将军,率十五万大军先取山西,随后再攻陕西。

这支军队中,马功成为主帅,总参谋长庄岩为副帅,并辖新军林建章部,朱一贵部和张家口等地驻军,合军出征。

除去这十五万大军外,大明还调用了数十万民夫,下拨无数钱粮器械,以确保后勤畅通无阻,这些部队也将在两月内进行集结,随后西进开向怀安,然后直入山西作战。

就这样,整个大明如同一架精密的战争机器,开始了它势不可挡地步伐。随着军机处和总参谋部每日的报告送进宫来,朱怡成也期盼着能早日拿下山西,然后驱逐满清势力于长城之外。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