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变化的经济条件促成了不断变化的社会关系和经验,并与之协同作用。即使在英属北美洲的那些生活沿着已经存在了几个世纪的道路继续存在的地方——在渔业社区、农场和野牛猎人中间——社会也在发生变化。
出现了技术创新,北大西洋周围正在发生人口爆炸。其中一些变化来得如此之快,以至于夹在其中的人无法看到它们。以威廉·里昂·麦肯齐为例。 1830年代,他在多伦多街头为争取更大的民主权利而斗争。
麦肯齐所在的城市——一个典型的英属北美主要城镇的商业中心,如果比大多数城镇大一点的话——正在经历一场混乱而复杂的重生。
城市正在寻找一条长长的增长曲线的山峰,这条曲线将持续一个多世纪,并将把城市居民变成麦肯齐几乎认不出的选民。就在他的政治生涯达到顶峰时,他所代表的受压迫的多数人正在成为他们自己城镇中的少数人。
这个城市化的新时代是由移民和农村遗弃提供的,并由煤炭和蒸汽点燃。社会的理想成员,被认为是独立的地主和自耕农,正在被事件和新社会所取代。本章探讨了 19世纪中叶发生的一些重大社会变革。
这一时期——蒸汽时代的黎明——也是 20世纪现代性的试验场。城市、工人阶级社区、劳工组织、性别问题、环境恶化以及公共卫生和福利都是人们谈论和关注的话题,尤其是在 1860年代临近的时候。
本章介绍了 19世纪社会历史学家关注的一些问题。它还介绍了学术史中采用的一些方法。
一、人口统计
有关人口特征和行为的详细记录保存在旧制度下,但在 19世纪,进行定期人口普查所必需的官僚机构出现了。这些年(如今天)产生的总计反映了人口普查员和登记机构的能力和能力。
出生和死亡通常只在教区一级登记,人口普查员必须步行完成工作,并不总是受到当地居民的欢迎(因为担心被调查意味着被征税),人们有时只是撒谎。然而,从广义上讲,我们知道在 1820年代到 1850年代初期,除西海岸以外的每个殖民地的人口都显着增加。
纽芬兰和下加拿大翻了一番;新斯科舍省的表现略好于此。新不伦瑞克省和 PEI增长了三倍,上加拿大(加拿大西部)增长了六倍。在这些殖民地中的每一个中,居住在资源开采区的男性多于女性,但除此之外,性别比例相对平均。
(从 1858年开始,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情况就不是这样了,当时淘金热改变了人口结构。)请参阅表 10.1,了解按地区划分的最早人口普查计数的详细信息。
二、死亡率
生育率、迁移和死亡率是控制人口增长或减少的三个因素。从 19世纪初开始,北大西洋周围的死亡率开始长期下降。这在英属北美并没有立即显现出来,那里的粗死亡率(CDR)只是不规则地向下移动。
这种相反的趋势可能是因为那是一个城市化时期,城市的死亡率普遍较高。例如,有证据表明,下加拿大农村地区的预期寿命正在提高,而蒙特利尔的数字则扭曲了整个殖民地的模式。 1821-30年,下加拿大的 CDR为 ‰;蒙特利尔是 。
二十年后,这个数字分别是 和 51.1。情况在 1850年代有所改善,但 CDR在联邦成立后的第一个十年内反弹。19世纪的死亡率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婴儿期的生存困难。生命的前五年充满危险。
在供水不稳定的地方——也就是说,在大多数城镇和城市——婴儿很容易感染循环系统中的各种细菌并遭受(通常是致命的)腹泻。对于 1851年出生的孩子,出生时的预期寿命为 43岁(也就是说,大约是今天的一半)。但如果他或她能活到 15岁,就更有可能活得更久。
与分娩有关的风险也影响了女性死亡率。1801年出生的女孩中有三分之二成年,但只有不到一半的原始队列活到45岁,她们在中间25年面临的最大风险是怀孕。
在19世纪,由于高度传染性和传染性疾病的流行,出现了几次死亡率高峰。其中最重要的是霍乱。加拿大在1832年,1834年,1849年,1851年和1854年经历了流行病。每一个都始于魁北克市,在那里,载有霍乱的移民船只首先进入港口;大多数流行病都向上游蔓延并进入五大湖。
最糟糕的一年- 1832年-在蒙特利尔见证了大约2,000人死亡,当时这个城市大约有32,000人。也就是说,每16个蒙特利尔人中就有一个死于霍乱。
这些数字已经足够可怕了,但疾病本身却要可怕得多。加拿大疾病流行历史学家迈克尔·布利斯(Michael Bliss)描述了这种疾病:
当霍乱袭击一个社区时,发生了噩梦般的事件。显然正常和健康的人会开始不受控制地呕吐和排便,有时在工作或街上。腐烂的液体从被痉挛和痉挛折磨的身体中倒出。
脱水导致眼睛陷入眼眶,皮肤皱纹和枯萎,声音变得低沉沙哑。随着毛细血管破裂,身体变成黑色和蓝色。超过一半的受害者在一两天内死亡,有时只在几个小时内死亡。有时尸体会喷出毒药,老化,枯萎,死亡,似乎在几分钟内,就像今天的恐怖电影一样。
在本世纪上半叶,没有人确切地知道是什幺导致了流行病。因此,似乎没有什幺紧迫性来处理开放的下水道,污染的供水,任何殖民城市的大量马匹(及其粪便和尿液),以及屠夫在街上屠宰肉牛和其他动物(因此到处都是血流)。
公共卫生是一个令人关切的问题,但还不是一个政策领域。人们留下了对未知的恐惧,确信霍乱或其他令人讨厌的流行病会卷土重来,并相信它很可能会由移民带来-没有人对此做太多事情。
三、生育率和结婚率
按照 21世纪的标准,整个殖民地的生育率非常高。有趣的是,人们会发现许多有八到十几个孩子的家庭。当然,女性早婚并足月怀孕六次或更多次并不罕见。然而,婴儿死亡率也很高。
对维多利亚时代两个主要家庭(一个在红河,另一个在爱德华王子岛)的比较研究表明,前者生育了“至少 13个孩子”,而后 8个,其中只有 4个能活出童年。
当然,对于农家来说,孩子是劳动力和保障的来源:他们从小就构成了劳动力,在没有养老金和社会福利的时代,他们依赖于抚养年迈的父母。在早期的城镇中,孩子们也在增加家庭工资方面发挥了作用。
在上世纪中叶的温哥华岛煤田,一位熟练的矿工带着两三个八岁以上的儿子进入矿井,收入可以翻倍。但模式比这更复杂。例如,在 19世纪中叶的汉密尔顿,女性初婚的平均年龄约为 22岁。
只有四分之一的女性人口在 20岁之前结婚,尽管近四分之三的人在 25岁时结婚。这表明婚内生育的开始显着延迟,以至于生育率( 15岁以下儿童人数除以 15至 45岁妇女人数)为 2.3至 2.9。
爱尔兰天主教妇女打破了高生育率的陈规定型观念,占据了中间范围:每个妇女大约 2.5个孩子。天主教女性确实倾向于更早结婚,因此比同时代的新教女性更早生育。
然而,在英属北美洲,一种突显的模式是婚姻的普遍性:在每 100名女性大约有 96名男性的人口中,1832年至 1866年期间出生的女性的结婚率(结婚率)在这个范围内88%至 91%。
这对生育的故事很重要,因为殖民地法律特别惩罚婚外性行为。对生育率的影响较小,但表明男性需要多长时间才能获得经济立足点,男性的初婚年龄很高并且越来越高。 1851年,加拿大省约为 26岁,10年后接近 27岁(新斯科舍省为 28.8岁)。
刚成立联邦后,男性的平均结婚年龄在新斯科舍省为 29.4岁,在新不伦瑞克省为 28.8岁,在魁北克省为 26.9岁,在安大略省为 28.4岁。从这些数字可以明显看出推迟结婚的趋势。更大的生育率模式值得注意。
联邦成立前一个世纪,法属加拿大的人口每 25年翻一番,完全遵循马尔萨斯人口自然增长模型。请记住,这种增长是在没有大量移民进入法语社区的情况下发生的——以及大量移民,尤其是新英格兰。
这种增长是由高结婚率维持的,至少到 1820年是这样。当时,土地供应危机降低了下加拿大许多年轻人结婚的可能性。
自愿家庭规模限制,或者我们通俗地称之为节育,在联邦之前对人口增长的影响很小,直到很久以后才在法属加拿大。1851年,每名妇女的总生育率为,每100名20至44岁的妇女中有120.3名五岁以下的孩子。
到20世纪末,这个最后的比例下降到每100人中有40人。我们知道,妇女第一次生育的平均年龄为25.4岁,最后一次生育的平均年龄为35岁。每个已婚妇女生育六到七个孩子,这些数字告诉我们,妇女在二十多岁到三十多岁之间度过的那些年要幺怀孕,要幺与新生儿搏斗。
从长期来看,高生育率正在消退。1811年,下加拿大的粗出生率(C
)接近每1000人60人,到1861年下降到45人左右。在本世纪中叶,这似乎是一个显着的下降,但事后看来,我们可以看到英属北美正在与西欧和美国正在进行的生育率转型同步前进。
直到1930年代,加拿大C
将继续下降,几乎没有逆转(尽管魁北克比加拿大英语更多)。事实上,加拿大目前低于更替水平的生育率不亚于这一两个世纪以来的趋势的结果。
四、移民
从 1783年到 1812年,英属北美移民的最重要来源是美国。跨越边界的移动很容易,东道社区在下加拿大以外的地方,在其口音和价值观上绝大多数是北美人,而且越来越多。这场战争以 1812年战争结束。
1815年之后,英属北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英国化。来自不列颠群岛的移民是大西洋殖民地定居者的最大单一来源,这一事实将他们的社会与这些年的加拿大社会区分开来。
本世纪初,在塞尔柯克勋爵的带领下,苏格兰定居者来到爱德华王子岛开垦农场,随后的岁月里,许多其他人也纷纷效仿。这些人大多是高地苏格兰人,通过被称为“清除”的过程从他们祖传的农田中搬走。紧随其后的是爱尔兰移民,到 1850年,他们在殖民地人口中占很大比例。
五、爱尔兰移民
爱尔兰在19世纪产生了所有欧洲国家中最大的移民潮。这种现象通常只与爱尔兰饥荒有关,即1840年代后期遭受家园的马铃薯饥荒造成的数百万难民。然而,爱尔兰人向英属北美的移民开始得更早。
在拿破仑战争垂死的日子里,爱尔兰移民开始大量抵达东海岸港口。纽卡斯尔、查塔姆和米拉米奇等城镇在 1820年之前有数百人抵达。并非所有人都是天主教徒,但几乎所有人在经济上都处于边缘地位。
爱尔兰新教徒和同时抵达的天主教徒之间的宗派敌意很快蔓延到更多的东道国人口。
更多的爱尔兰移民往往时机不对,东道国社区的接待充其量是沉默的,最坏的情况是充满敌意的。拿破仑战争后的岁月见证了不列颠群岛许多地区的经济衰退,包括爱尔兰。
六、作者观点
在 1820年代,随着农业前沿在上加拿大和下加拿大东部乡镇的发展,爱尔兰移民到来了。其中一些人有足够的钱来做这件事。然而,在 1830年代,紧随其后的是为逃离家乡更加艰苦的贫困乡下男女。
他们绝大多数是天主教徒,大量抵达圣劳伦斯,乘客死亡率很高。 1832年 6月,爱尔兰移民在卡里克号上带来了一名隐藏的乘客:霍乱。在英国造成数万人死亡后,这种疾病在魁北克市上岸,并迅速蔓延到蒙特利尔,然后蔓延到上加拿大。
超过9,000名加拿大人-上层和下层-死亡,最大的集中在蒙特利尔。霍乱与人类排泄物有关,当时,城镇的下水道开发得很差;通常的做法是将污水桶倒入街道,在那里它与大量的马粪混合在一起。
小结
爱尔兰人-贫穷,几乎立即被当地人回避-发现自己在排水更差的棚户区或检疫设施(特别是在格罗斯岛),那里的卫生条件令人震惊。结果,爱尔兰移民自己大量死亡。
霍乱流行的另一个后果是社会和政治动荡,这在下加拿大尤其严重,对英国消灭天主教加拿大人口的阴谋的恐惧代代相传。爱尔兰人只是英国人蔑视加拿大人的工具吗?当时很多人都这幺认为。
因此,爱尔兰人受到排斥和歧视,而加拿大人的神职人员和其他发言人则普遍煽动对英国人的不满。因此,霍乱流行是1830年代导致越来越多的叛乱支持的几个因素之一。
面积仅有52万平方公里的中美洲,为什么形成不了统一的国家
公元1810年到1826年,拉丁美洲爆发了轰轰烈烈的民族独立战争。在西蒙·玻利瓦尔和圣马丁等将领的领导下,拉美人民经过浴血奋战推翻了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殖民统治,建立了崭新的拉美独立国家。
然而观察今天拉丁美洲的地图就会发现,拉美独立战争后的政治版图有些奇怪。这个奇怪之处在于,葡萄牙殖民地在独立后成为完整统一的巴西,而西班牙殖民地却在独立后支离破碎。
更让人有些疑惑的是,面积仅有52万平方公里的中美洲却有好几个面积不大的独立国家。最小的面积才2.1万平方公里。小小的中美洲被这几个独立国家分的是支离破碎。但是,有谁又能够想到,今天支离破碎的中美洲却在19世纪诞生了一个短命的统一国家,这个国家就是鲜为人知的中美洲联邦共和国,从宣布成立到解散,这个国家只存在十多年。
上图_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中美洲的殖民历史
中美洲位于北美洲和南美洲之间,地理位置靠近加勒比海。在巴拿马运河开通后,中美洲成为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的重要桥梁。
中美洲的殖民和西班牙有着最直接的联系。新航路开辟之前,中美洲并非蛮荒之地。这里先后被辉煌的玛雅帝国和阿兹特克帝国统治。根据史料记载,阿兹特克帝国在数学、文字、文学、植物学、天文学、建筑学等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比如,在天文学方面,阿兹特克帝国的人民根据日月运行的规律总结出历法,指导农业生产,纪录天体运行规律。他们还测算出日食和月食的时间,记录了太阳系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等行星的运行轨迹。
上图_新西班牙(墨西哥)以及西印度群岛
然而,随着殖民主义的兴起,阿兹特克帝国在西班牙殖民者的枪炮声中轰然倒塌。1519年,西班牙军队入侵阿兹特克帝国,国王蒙特祖玛二世领导当地军民进行了极其顽强地抵抗。经过反复激战,西班牙军队占领中美洲全境,并在此地设立殖民地总督区。到了后来,为了方便管理,西班牙殖民当局又在中美洲设立了危地马拉、萨尔瓦多、洪都拉斯、哥斯达黎加等多个省份,将统一的中美洲地区切割成一个个小块,以此来削弱当地人民的反抗。
到了拉美独立战争时期,中美洲的革命运动风起云涌。1821年,墨西哥宣布脱离西班牙统治而独立,中美洲5国跟着墨西哥一起独立。但独立不到一年,墨西哥政府就占领了中美洲5国。
1822年后,墨西哥国内爆发内战,中美洲5国脱离墨西哥再次独立,并于1823年夏季模仿美国,合并为新的联邦制国家,国号为“中美洲联合省”。
1824年,联合政府通过新的宪法,正式宣布成立“中美洲联邦共和国”。但好景不长,从1838年开始,中美洲5国又陆续脱离“中美洲联邦共和国”宣布独立,中美洲5国组成统一国家的尝试以失败而告终。
上图_墨西哥内战
那么,中美洲联邦共和国为何成为仅仅存在十几年的短命共和国呢?
第一,中美洲特殊的地形让中美洲各国没法真正的统一起来。
中美洲的地形很特殊,以高原和山地为主,多火山和地震,平原占比不算多。具体说来,中美洲的主要地形是科迪勒拉山脉沿东南方向向太平洋的延伸,在中美洲地峡统一称为“中美洲山地”。
中美洲西北部海拔2500米,东南部海拔1000米,平原宽度只有20到100公里。山地高原和茂密的丛林地形将中美洲很自然地分成了一个个支离破碎的小块。从气候属性上看,中美洲多为热带雨林气候,植被多为茂密的热带雨林。
山地高原多,平原少的地形就给中美洲的历史政治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中美洲各国的国界线大都以地形分界线为天然国界线。当初西班牙殖民者将中美洲地区划分成好几个省份,也是按照地形特点进行划分的。
上图_ 18世纪到19世纪60年代美国领土变迁
山地高原加丛林的地理环境给中美洲形成统一国家带来了巨大的困难!这一点,中美洲可以和美国做最为鲜明的对比,美国刚建国的时候,其范围只有阿拉巴契亚山脉东部的“建国13州”。然而,由于阿拉巴契亚山脉东部的地形为平原,各个州之间在经济上方便交流,很容易形成统一的语言、文化和市场。这就给美国独立战争后,美国形成统一的联邦制国家埋下了伏笔。
到了1775年6月15日,华盛顿将13个州的民兵统一起来,成立了美国大陆军决战英军,直至取得最终胜利。
如果美国阿拉巴契亚山脉东部的地理特点为高原山地加森林,每个州之间因为特殊的地形原因而无法在经济方面做深入交流融合,这13个州就无法形成统一的政治实体,华盛顿就没法将13个州的民兵统一起来组建大陆军,美国历史将是另一番景象。
上图_ 1860年制中美洲地图
和“建国13州”的地形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美洲地形以山地高原和热带雨林被切割的支离破碎。由于地形所限,西班牙殖民地时期的中美洲各个殖民省份没法在经济上做深入的交流融合,其没法像美国“建国13洲”那样形成统一的语言、文化和市场,这就让中美洲地区缺少了建立统一国家的经济基础、政治基础和文化基础。
尽管中美洲曾在后来尝试过建立统一的联邦共和国,但这个联邦共和国缺少统一的经济基础、政治基础和文化基础,其连统一的中央联邦政府军队都没有组建,中美洲联邦共和国就没法长久。
上图_中美洲联邦共和国国徽
第二,中美洲的土生白人不希望国家统一。
土生白人是中美洲的经济“寄生虫”。早在殖民地时期,土生白人就控制了殖民地的种植园、矿山等重要资源,几乎垄断了中美洲的经济命脉。但由于西班牙政府不承认土生白人的政治合法性,土生白人和西班牙殖民当局的政治矛盾越来越大,拉美独立战争爆发后,土生白人阶层就进入革命阵营,和拉美底层人民一起推翻西班牙的殖民统治。
然而,土生白人参加独立战争的目的和拉美其他阶层是不同的。拉美其他阶层的人民希望祖国能彻底获得独立、并走上富强的道路,但土生白人希望祖国在政治上取得独立地位后,他们就取代原来的西班牙殖民者获得本国的政治核心领导权,并依靠原先掌握的经济命脉继续压榨本国人民。
说得简单点,尽管中美洲国家在政治上获得独立,但在经济上仍然有相当多的部分依附于以欧洲国家为核心的全球化市场。土生白人必须借助这个全球化市场获取最大的利益,赚取更多的金钱。
上图_中美洲分成七个独立的国家
那么,中美洲形成统一国家对土生白人有什么影响呢?其影响在于:中美洲联邦共和国政府是模仿美国成立的统一联邦制国家,其发展经济必须在联邦政府的领导下进行。在中美洲联邦共和国成立后,各国的土生白人就明显感觉,这个新成立的联邦共和国政府对他们明目张胆的控制本国经济,和外国人做生意赚钱形成一定的阻碍。
也就是说,中美洲联邦共和国的存在和各国土生白人经济利益最大化是彻底违背的。土生白人控制的中美洲各国必须脱离联邦共和国政府独立,才能将本国经济彻彻底底的“自己说了算”。
因此,在中美洲各国土生白人势力的操控下,中美洲各国又纷纷于1838年后重新恢复独立地位。存在了十多年的中美洲联邦共和国宣告瓦解。
现在的印第安人过得怎么样了?还有机会成为美洲的主体民族吗?
秘鲁境内约有1100万印第安人,约占人口总数的45%,印欧混血约有1000万,约占人口总数的39%。这个国家印第安人就是主体民族。
危地马拉总人口1860万。印第安人占41%,其余为印欧混血种人和欧洲移民后裔。这个国家印第安人马上就要当主体民族了,但是地位好像一直都被打压。
美国现在都有五百多万印第安人,这个肯定当不了主体民族,因为德国后裔爱尔兰后裔黑人墨西哥后裔是美国人口最多的四大族裔,这四个每一个都是几千万的。
剩下的智利巴西加拿大这种你自己去找吧。
其实印第安人过得好不好,这个问题很麻烦,因为光是美国都有556个名字不同的印第安部落,有的那是富得流油,有的那真的是穷的叮当响。光是一个美国都这么复杂,要是给你分析一下其他国家的,那真的要疯了。
如果把其他美洲国家的全部算进去的话,那几千个部落,那个怎么说啊?
总而言之说,一句话,印第安人是当不了美洲的主体民族了,就算是把混血的印第安人都算进去,他们也最多只有美洲人口的四分之一吧。如果说的是纯血的话,那更少。
随着大航海时代来临,一代又一代的欧洲人争相涌入美洲这片“处女地”,从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到1620著名的五月花号登陆北美,美洲逐渐被欧洲移民所征服。那么,华人到底是什么时候开始进入美洲的呢?
史料显示,16世纪既有华人劳工被引入美洲,这勾当是当时巴西的殖民国葡萄牙干的,早在1517年到1550年间,葡人就去广东、福建和浙江拐卖华人到巴西等地当劳工,这些省份曾经是西方殖民主义者拐骗华人苦力出国的中心,到了21世纪的现在,广东、福建等省人民,也是最积极出国闯荡的,历史的影响一直延续今天,华人在中南美种茶辟田,淘金修路,开矿开河,与当地原住民一起开拓出富饶美丽的南美。
根据美国移民委员会史料记载,有记录的最早进入美国的华人大概在1820年前后,陈翰笙等主编的1984年版《华工出国史料汇编》第7辑《美国与加拿大华工》称:“据美国移民委员会记录,在1820年至1840年,只有十多个中国人到过美国。美国移民局的正式记录,是将“1820年”作为第一个中国人到达美国的年份。”那么最早到进入美国的华人是否就如美国移民委员会所记载的呢?未必!曾有学者到我国沿海省份侨乡和港澳地区,或到加拿大、美国唐人街、中国城等地采访老华裔,得到的答案说明华人应在1820年之前就已进入美国。
1785年,有3名华人在美国商船“帕勒斯号”当船员,他们随船由广州返航到达美国东部的巴尔的摩港,停泊期间,这3位华人登岸,曾引起当地报界注意,予以报道,留下了记录。
随着中美洲领土被并入美国,如原属墨西哥的大片领土就没美国占为己有。而上文提到葡萄牙16世纪引入到中美洲华人劳工的后代,也随着美国版图的演变,成为了当时美国的新移民,德国人许布纳·亚历山大在他《1871年漫游世界记》一书中,就认定美国西部移民中,大部分是“从南方移来的”,仅加利福尼亚一州,就大约有8万至10万是华人移民。所以华人进入美国应追溯到1820年以前的18世纪后半叶。
由于运动,中国南方动荡不安,许多人为了谋生,不得不背井离乡,加上美国加州旧金山的淘金潮,华人劳工赴美数量大幅度增加,1868年,美国和大清签订《中美通商条约》,其中第五条款规定华人愿常住美国或入籍,皆须听其自由不得禁阻。此条约为美国来华招揽大量华工开启方便之门。
美国发现金山(广东话发音Gam Saan,英文记为Gum Shan)的消息在珠江流域的农村不胫而走,紧接着是修建横贯大陆铁路线需要大批劳工,对出洋闯荡并不陌生的广东,在1860年代就有接近7万人通过各种途径来到美国。
华人特别是来自广东等地的移民,大多身材不高,淘金是一个体力活儿,因此刚开始本地人、还有来自欧洲或南美洲的淘金者并没有把他们视作威胁。但是,随着浅层金逐渐枯竭,华人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特质凸显了出来,他们大量买进那些别人打算放弃的淘金地契,并且还能够继续采到金沙。
本来那时候华人因为语言文化和习俗服饰等方面与西方人有明显的差别,在生活中又不大习惯与其他族群打交道,在美国人的排外浪潮中就首当其冲。特别是当横贯大陆铁路完工之后,很多继续留在美国的华人散布在美国西部,不少人就不得不转向其他行业,小有积蓄的就开餐馆、洗衣店和经营食品杂货等,更多的就在其中打工挣钱。
随着二战爆发,中美两国成为反法西斯同盟,排华法案在此时俨然成为阻碍中美友好关系一道屏障,后经罗斯福总统提议,美国国会1943年12月17日通过了《麦诺森法案》,或称排华法案废除案。该法案允许已经在美居住的华人成为已归化公民,并且不会受到驱逐出境的威胁,并允许每年105名华人的入境移民限额。
1952年,《移民与国籍法》,又称《麦卡伦-沃尔特法》通过(遭杜鲁门的否决,但最终被国会推翻)。该法案修订和合并了先前关于移民、归化和国籍的法律。它去除了种族作为移民和归化的障碍,使一些原本不具备资格的国家拥有每年至少100名签证配额。
然而大规模的华人移民并没有随之到来,直至1965年的《移民与国籍法》的通过。在参众两院通过后,1965年10月3日,美国总统约翰逊签署该法案。这项新法彻底废除了国籍配额制,取而代之的是东西半球限额:东半球为17万名,西半球为12万名,而任何一国每年的限额为2万名,至此,中国人才得到形式上与别国相同的待遇。
尽管排华法案在1943年就被废除,但在加州,华人禁止与白人通婚的规定直到1948年才被废止。而在其他州,类似法规仍在施行,直到1967年,美国最高法院一致裁决禁止跨种族通婚的法案违宪。
虽然该法案很久之前就被废止,但是它却长期以来是《美国法典》的一部分。即便是今天,虽然它所有的部分都被废除已久,但它确实是美国历史上针对特定种族,唯一的排外法案。
美国加州众议院司法委员会2009年6月23日通过编号ACR42的重要提案。提案内容是督促加州政府针对美国历史上歧视华人的排华法案,郑重表达道歉。2012年6月18日,美国国会通过决议,对排华法案致歉。
2012年6月18日,美国众议院全票表决通过,美国正式以立法形式就1882年通过的《排华法案》道歉。2012年通过的议案为无记名表决,英文原词是“regret”(后悔)而不是“apology”(道歉),在中国不断以更加强大和受尊敬的形象走向国际舞台的路上,我们仍旧任重而道远。
美国移民法解禁之后,在1952年至1965年,台湾有大量华人群体到美国求学,1977年,中国大陆开始鼓励学生赴美留学,在上世纪80年代越来越多,一直延续到上世纪末,如搜狐张朝阳、画家陈丹青都是在这个年代赴美求学,当然他们最后都学成归来,报效祖国。
另外,一些现代移民来自福建,他们很多以偷渡的方式,通过南美中转,赴美国寻找蓝领工作,如到唐人街、中国城的中餐厅当主厨、帮工,以纽约为中心,集中在东北地区。
新世纪的中国留学生
本世纪以来的第三次移民浪潮,其特点为富人移民、精英移民,里面有大量的投资移民和技术移民,也包括大量的留学生出国学成后被发达国家人才被吸纳为移民,第三次移民潮的人群以高级知识分子和中国中上层富裕家庭为主,他们相比前两次移民潮的人群,在经济能力和思维模式上更加贴近西方世界。
截止2017年美籍华人总数约有470万左右,占亚裔美国人口的24%左右,美国总人口的%左右,高于其他亚洲国家侨民所占的比例,如果算上保留原国籍的长居华侨,人数及比例会更高。
曾几何时,挂着好几排风帆,安放几十,乃至上百门大炮,在海上航行起来很威武的风帆战列舰,因为十九中叶科学技术和造船工业的发展,逐渐让位给蒸汽动力战舰。而随着爆破弹的大量使用,木质舰体抵挡不住它的攻击,所以军舰建造进入到钢铁时代。
早在十九世纪初,蒸汽动力战舰就已经出现,比如1835年英国建造的复仇女神号。但是那时候蒸汽动力技术尚不成熟,建造的军舰吨位不大,复仇女神号排水量只有660吨,舰体也只是一层薄铁壳。而1849年法国建造的以蒸汽机为主要动力,风帆作为辅助的拿破仑号,是第一艘大型蒸汽军舰,排水量达到1870吨,虽然它还不是铁甲舰,却成为大型蒸汽动力战舰的先驱。而真正意义上的铁甲舰,也在不久后出现。
1859年,法国建造了排水量5630吨的光荣号战舰,这艘舰是钢铁材质,装甲厚度110—120毫米。舰长77.8米,宽17米,航速13节,武器包括36门50磅前装炮。作为海军强国的英国也不甘落后,在1860年,建造了勇士号铁甲战舰。
该舰排水量接近惊人的万吨,达到9137吨,装甲厚度平均114毫米。舰长128米,宽度17.8米,吃水米,载煤850吨,装载20—110磅火炮80门。这两艘作为世界上最初的蒸汽铁甲舰,为增加航速,也保留风帆索具,这种设计随着动力技术的进步,一直到十多年后才逐渐消失。
弗吉尼亚号
在大西洋的彼岸,作为列强之一的美国,其铁甲舰的发展独树一帜,它的铁甲舰出现于南北战争时期。1861年,北方联邦制造出987吨的莫尼特号蒸汽铁甲舰,其特点是装一座可以360度旋转的炮塔,里面装有2门炮。莫尼特号干舷极低,主船体处于水线之下,包着5—8层2.5毫米铁板,该舰载煤100吨,航速8节。
同时期南方联盟建造出排水量3500吨的弗吉尼亚号蒸汽铁甲舰,该舰长53.4米,装载10门大炮。弗吉尼亚号外形独特,采用全封闭舰体、外形倾斜铁质构造。舰体内外两层装甲,厚5.1厘米,中间加一层松木,这个设计防弹性能突出,但是军舰机动性能不佳,航速只有5节。
英国在1873年建成了排水量9448吨,配备4门305毫米巨炮的蹂躏号铁甲舰,该舰没有设计风帆索具,成为海军史上第一艘纯蒸汽动力军舰。这个时期世界上各个海军强国的蒸汽装甲舰已达到较高的水平,随着蒸汽机的技术进步,除改善了军舰的操纵性能外,产生的蒸汽还被用于炮塔的转动系统、弹药装填、锚泊系统、抽水机等。
各国建造的大型铁甲战舰排水量达到8000—10000吨,推进功率6000—8000马力。主炮安置在中轴线上,与侧炮都装配可旋转的装甲炮塔,并且火炮采用螺旋膛线设计,攻击威力显著增强。这个时期建造的铁甲舰装甲厚度,水线带300—400毫米、炮塔250—300毫米、指挥塔150—240毫米,防护力大为提高。
十九世纪中叶出现的蒸汽铁甲舰,以灵活的机动性,旋转的炮塔,改变了原先海战中风帆战列舰排队,用侧舷炮进行对轰的模式,从此开启了海战的新纪元。
19世纪的鸦片战争爆发让英国走向了它的巅峰,维多利亚女王除了与大清朝建立了不平等的贸易关系,非法私运毒品鸦片到世界各地销售,也给英国赚走了大量财富。对当时的英国人来说,这是一个伟大而繁荣的盛世。
维多利亚女王除了要把伦敦建设成世界之都,还建造了一系列巨大的,足以吸引人的眼球,和让世界民众彻底臣服的东西,为的就是维护英国在世界海洋霸权的地位。
这其中就包括规划的一艘,速度最快、体型最大、并且武装到牙齿的铁甲战舰,这是一种完全超出当时那个时代的产物,其代表的理念,至今仍然值得思考,这艘超级战舰到底有多超前?他的命运又是如何?现在我们就来一一揭晓。
1850年,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其钢铁产量占世界总产量一半以上,当时欧洲各国的最强战舰,还停留在使用松木或是杉木作为材料打造的基础上,缺乏耐用性和抗打击能力,然而英国女皇就下令要领先全球,打造一艘可以防止炮击,永不沉没的铁甲战船。
它有多大呢?勇士号的总长度为128米,宽17.8米,排水量为9,284吨,船身采用了6000棵橡木和近万吨铁甲组成,可以同时乘载三千名海军陆战队员到世界各地执行远洋任务。
在船舱内部,搭载有40门重量达到4800公斤的阿姆斯特朗大炮,这种大炮可以在尾部装填弹药,非常适合在船内使用,并且采用的是重量达到60公斤的实心弹,有效射程可以达到2900米,威力大约是当时世界战船平均水平的五倍,可以说是碾压级的跨时代产物,当时清朝的岸炮射程只有1000多米。
勇士号的设计师将这些大炮分别置于甲板负一层的船舷两侧,还有头尾甲板处各一门,主要用来追击海上船只。
在过去为了防止突如其来的海战,舰炮室内常驻着200多名炮手,要在这里24小时待命,包括吃饭,睡觉和上厕所。现在负一层的甲板上层还有许多挂钩,就是过去水手们用来绑吊床用的。
在动力方面,勇士号搭载了1架双缸水平往复式蒸气机,置于甲板最下层的中前部位置,因为过去的蒸汽机技术还不太成熟,压缩效率很低,所以它被做的很大,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蒸汽发动机,配置有10座燃煤锅炉,每座锅炉上还有四个熔炉口用来加煤。
在开足马力的情况下,勇士号需要近20多名大力水手在船底负责铲煤工作,每小时大约能消耗煤炭近一吨,而整个甲板底层大约能储备850吨煤炭。在这里工作的水手也是船上最辛苦的人,他们不但要承受又苦又累的活,锅炉燃烧的温度可以让底部达到50多度。
这艘船如果在全部使用煤炭的情况下,续航里程只能达到2100海里≈3889公里。所以这个蒸汽动力系统主要是在战斗中使用,日常巡航则通过风帆来完成。
在两个系统同时运作的情况下,勇士号最大可以输出5,267匹马力。航行时速可达28公里每小时,和现在很多一线的游艇速度相当。
但是勇士号在1862年服役后,英国海军发现这艘船存在一个非常重大的设计缺陷,主要就是它的船身太长,有128米,并且这个船都没有转向助力系统,要转动这个方向盘的重量达到了上千斤。而从左舷转到右舷的跨度有6圈,可以说转向是这艘船的噩梦。
后来勇士号在海军总建造师“艾萨克·瓦茨”的建议下,回炉重造了两组方向盘,一组是位于船尾的上层甲板,一组是位于船头。
每组方向盘是由4个,直径长达1.5米的转向轮组成,需要由16名大力水手同时完成在紧急转向,因为这些浮夸的设定,也让勇士号成为历史上最难操作的船只。
从1860年服役后,勇士号基本就没参加过什么战斗,而是被用作了研究对象,每年都在对其进行升级改造,当初建造时花了近50万英镑,后来升级又花了50万,这是什么概念呢?19世纪英国女皇住的白金汉宫才价值3,4万英镑,到现在至少价值几十亿,而据勇士号的官方宣称这艘船到现在至少价值100亿英镑。
到了1871年,勇士号被降级为海岸警卫队和预备役舰艇。主要用来护送英国皇室的跨国旅行任务,所以在甲板的负二层又改造出很多间豪华客房,也渐渐失去了它为战斗而生的初衷。
到了一战以后,柴油发动机的技术水平大幅度提高,而这台蒸汽机船就显得非常落后,连拆废铁都嫌它麻烦,就一直停在伦敦的港口超过了50年。
法国,光荣号,木舰铁甲5529吨,1858年3月开工,1859年11月下水,1860年8月服役。
英国,勇士号,铁舰铁甲9284吨,1859年8月开工,1860年12月下水,1861年8月服役。
意大利,可畏号,木舰铁甲2682吨,1860年6月法国开工,1861年2月下水,1861年9月服役。
英国,防御号,铁舰铁甲6170吨,1859年12月开工,1861年4月下水,1861年12月服役。
法国,不败号,木舰铁甲5560吨,1858年3月开工,1861年4月下水,1862年3月服役。
法国,马真塔号,木舰铁甲7129吨,1859年6月开工,1861年5月下水,1862年1月服役。
法国,花冠号,铁舰铁甲6326吨,1859年2月开工,1861年3月下水,1862年2月服役。
法国,诺曼底号,木舰铁甲5560吨,1858年9月开工,1860年3月下水,1862年5月服役。
法国,索费诺号,木舰铁甲7129吨,1859年6月开工,1861年6月下水,1862年服役。
意大利,可惧号,木舰铁甲2682吨,1860年12月法国开工,1861年10月下水,1862年5月服役。
奥地利,火蜥蜴号,木舰铁甲2824吨,1861年2月奥地利开工,1861年8月下水,1862年5月服役。
奥地利,德拉赫号,木舰铁甲2824吨,1861年2月奥地利开工,1861年9月下水,1862年11月服役。
英国,抵抗号,铁舰铁甲6170吨,1859年12月开工,1861年4月下水,1862年7月服役。
英国,黑太子号,铁舰铁甲9284吨,1859年10月开工,1861年2月下水,1862年9月服役。
英国,皇家橡树号,木舰铁甲6468吨,1860年5月开工,1862年9月下水,1863年4月服役。
英国,赫克托号,铁舰铁甲7100吨,1861年3月开工,1862年9月下水,1864年2月服役。
英国,亲王女王夫号,木舰铁甲6942吨,1860年8月开工,1862年6月下水,1864年4月服役。
英国,探索号,木舰铁甲1743吨,1861年9月开工,1863年8月下水,1864年4月服役。
英国,企业号,木舰铁甲1350吨,1862年5月开工,1864年2月下水,1864年5月服役。
英国,皇家君主权号,木舰铁甲5160吨炮塔,1849年12月开工,1857年4月下水,1864年8月服役。
奥地利,奥皇马克斯号,木舰铁甲3588吨,1861年10月奥地利开工,1862年3月下水,1863年3月服役。
奥地利,胡安奥地利号,木舰铁甲3588吨,1861年10月奥地利开工,1862年6月下水,1863年3月服役。
奥地利,亲王欧根号,木舰铁甲3588吨,1861年10月奥地利开工,1862年7月下水,1863年4月服役。
意大利,女陛下玛利娅皮亚号,铁舰铁甲4157吨,1862年7月法国开工,1863年4月下水,1864年4月服役。
意大利,卡斯提费达罗号,铁舰铁甲4157吨,1862年7月法国开工,1863年8月下水,1864年5月服役。
意大利,陛下葡萄牙号,铁舰铁甲5700吨,1861年12月美国开工,1863年8月下水,1864年8月服役。
意大利,陛下意大利号,铁舰铁甲5700吨,1861年11月美国开工,1863年4月下水,1864年9月服役。
意大利,圣马力诺号,铁舰铁甲4157吨,1862年7月法国开工,1863年9月下水,1864年11月服役。
西班牙,努曼西亚号,铁舰铁甲7304吨,1862年9月法国开工,1863年11月下水,1864年12月服役。
英国,阿基琉斯号,铁舰铁甲9980吨,1861年8月开工,1863年12月下水,1864年11月服役。
英国,加勒多尼亚号,木舰铁甲6942吨,1860年10月开工,1862年10月下水,1865年4月服役。
英国,天蝎号,铁舰铁甲2795吨炮塔,1862年4月开工,1863年7月下水,1865年10月服役。
英国,飞龙号,铁舰铁甲2795吨炮塔,1862年4月开工,1863年8月下水,1865年10月服役。
德国,阿米尼乌斯号,铁舰铁甲1829吨,1863年英国开工,1864年8月下水,1865年4月服役。
德国,亲王阿德伯号,铁舰铁甲1560吨,1864年6月法国开工,1865年7月下水,1866年6月服役。
日本,吾妻号,铁舰铁甲1560吨,1864年6月法国开工,1865年7月下水,1866年6月服役。
法国,普罗旺斯号,木舰铁甲5900吨,1861年3月开工,1863年下水,1865年服役。
法国,女英雄号,木舰铁甲5900吨,1861年3月开工,1863年下水,1865年服役。
法国,弗兰德斯号,木舰铁甲5900吨,1861年3月开工,1864年下水,1865年服役。
法国,萨瓦号,木舰铁甲6000吨,1861年3月开工,1863年下水,1865年服役。
法国,高尚号,木舰铁甲6000吨,1861年3月开工,1864年下水,1865年服役。
意大利,亲王卡里尼亚诺号,木舰铁甲3446吨,1861年1月法国开工,1863年9月下水,1865年6月服役。
西班牙,阿拉皮莱斯号,铁舰铁甲5791吨,1861年6月英国开工,1864年10月下水,1865年完工1868年服役。
西班牙,特图安号,铁舰铁甲6200吨,1861年5月西班牙开工,1863年3月下水,1866年1月服役。
英国,亲王阿伯特号,铁舰铁甲3746吨炮塔,1862年4月开工,1864年5月下水,1866年2月服役。
英国,宠爱号,木舰铁甲3284吨,1860年8月开工,1864年7月下水,1866年3月服役。
英国,伯乐罗丰号,铁舰铁甲7672吨,1863年12月开工,1865年4月下水,1866年3月服役。
英国,帕拉斯雅典娜号,木舰铁甲3794吨,1863年10月开工,1865年3月下水,1866年3月服役。
意大利,安科纳号,铁舰铁甲4157吨,1862年8月法国开工,1864年10月下水,1866年4月服役。
意大利,铅锤号,铁舰铁甲4006吨炮塔,1863年4月英国开工,1865年11月下水,1866年6月服役。
奥地利,大公费迪南马克斯号,木舰铁甲5130吨,1863年5月奥地利开工,1865年5月下水,1866年7月服役。
奥地利,哈布斯堡号,木舰铁甲5130吨,1863年6月奥地利开工,1865年6月下水,1866年7月服役。
咸丰六年丙辰年正月初六!
先来看国际白银行情
先分析一下白银历年的国际发展趋势,我国在前朝时主要是从东边的蕞尔小国东瀛与安南与缅甸的矿场进口白银,要到乾隆40年1775年才完全输入来自西班牙殖民地的白银或佛头银(上面有西班牙国王头像的货币,我朝子民并不认识西班牙藩王,但因其状似佛,故得其名)。
然而因为乾隆54年公历1789年法国大革命与法皇拿破仑征西班牙,导致西班牙政府无法维持墨西哥的银矿业,以及南美独立运动爆发,形成世界白银供给稀缺,进入全球的通货紧缩。看图一的世界白银产量,这段期间银矿产量减少百分之五十。
图一世界白银产量
在世界经济萧条的情况,外商HEIC为了弥平与我朝大清的贸易逆差与自身的白银大量外流入我朝,便用鸦片等产品输入至我朝,导致我朝白银外流更与我朝于十六年前爆发商务战争,在国际趋势与鸦片流入的情况下,我朝经济愈发萧条。
我们可以投资的地方来了,因为近年的银铜比有迅速拉升的趋势,从道光年间据地方汇报各省一两白银约1400至1600文左右到前两年根据宫中档一两白银已经达到2600至2700文,涨幅约达170个百分点,所以投资白银的观众朋友们,可以从中短期套到的利会更多,尤其以白银换取更多的铜钱的钱庄老爷们。
接下来看政策面
政府为了白银外流与银贵钱贱的问题,知识分子们对于国家的货币政策提出了一些指导原则,如王瑬所著的《钱币刍言》最为代表,因其所激发其他知识分子对于货币政策的讨论。
首先是王瑬的主张,王认为政府要主动拿回货币主权,透过收回民间的白银与发行纸币取代白银的功能,并在国际贸易只能以物易物。而且纸币不能胡乱发行,必须「造钞约已足天下之用,即当停止。」不过因为我朝没有中央银行的体制,发行钞票只能透过地方钱庄。不过虽然早期对于王瑬观点讨论不少,但我朝主要还是采取放任的货币政策,因此银贵钱贱愈发严重。
接下来是实体经济
本朝的茶叶与丝绸贸易前景可观,近几年来稳健发展,各为观众可以投资
(因为时间设定1856年,茶丝贸易在1857-86年因为欧洲当地因水灾供给大减,对我国需求大增,以及世界白银回复生产,使我朝收支平衡,能够挺过长毛的侵害。)
好了今天的节目到这边,之后为付费内容X
在这戏谑的文风之下,实际发生的历史,似乎不像今人操弄股票一样容易且轻松。由于银贵钱贱的问题,也就是一两白银可以购买的铜钱数量变多,换个角度来看,也就是平头百姓必须用更多运用在日常生活的铜钱才能换取一定数量的税银,简言之,就是百姓的负担变相增加,一如1851年时任闽浙总督左宗棠所言:
「银价日昂,银复难得,农者以庸钱粪值为苦。」
每当百姓的负担增加,许多手工者纷纷为加薪罢工,他们也是早期加入太平天国的成员之一。而且因为白银收入不足,军饷派不出来,也是导致地方正规军队,诸如八旗绿营等战斗力迅速丧失的原因。
秉持本书作者林满红对清朝白银的看法,不该将其当作机械式的零件,可以随意拆卸组装,应该将清政府的运作看作有机体一样,而白银如同生物的血液循环,是不断保持着动态平衡,如果有一点点不对,都可能导致机体死亡,也一如本书原文书名一样China Upside Down: Cu
ency, Society, and Ideologies.着重事物秩序的变动。
摘要林满红《银线:十九世纪的世界与中国》
主要以白银为线索,以生命有机体的视角讨论在世界白银供给缺少的情况下,十九世纪中国社会所遭受的影响,亦为鸦片战争提出新的解释。同时,对时人提出以儒家经典为指导的货币政策解决国家的财政问题,与其背后经世思想流派的互相竞争的关系,亦是本书侧重讨论的部分,因此本书含括经济史、社会史、经学思想史等范畴。本书依主题分三篇共分为八章外加终篇,上篇讨论全球联结下的白银与世界,中篇分析货币政策背后的思想源头,下篇探讨各个学术观点的竞争与政府采用的转向。
上篇第一章叙述作为政府权力渗透地方的铜钱体制逐渐动摇,官方默许的私铸情况盛行,钱庄与商人对于跨省及税用白银价格的掌握度也增加,此外也叙述16-19世纪白银的运用方式,以及1775年后拉美白银取代日本、安南与缅甸的白银成为中国主要供给源。第二章则站在马士(Hosea Ballou Morse)的东印度公司档案研究上,更进一步以国际白银减少的视角探讨鸦片战争,并以茶丝等商品出口对日后白银流回中国作出解释与验证鸦片并非是白银外流的主因。第三章侧重白银外流对中国的影响,不只囿于沿海而是蔓延至全中国,而且银贵钱贱危机,波及社会各个阶层,遂至中央财政与其统治,亦为太平天国爆发埋下了导火索。
中篇第四章与第五章,前者讨论王瑬《钱币刍言》的主张及其带来的货币与政策论争,并且罗列比较王氏以政府主导发行货币的管制派观点,以及时人对其的反对及支持意见;后者则是比较17-20世纪西方的经济学派与第四章观点异同,即使有魏源翻译《原富》等著作,但西方经济理论似乎并无影响到知识分子,其看法反而是出自历史变革经验。
后篇第六章作者则以干预派与放任派区别两种经世流派,对于社会现象的解释,从人性体悟到国家观,再到国家权力与市场、消费行为之间。第七章则追溯到经学发展,从古文流派的变迁,如桐城派、阳湖派与今、古文经派,及其背后的经世观念对前章流派的影响,即桐城派偏向干预派,今文经偏向放任派;观念也诠释着社会现实,第八章则是基于社会现实,19世纪初放任派暂时胜利并执行于矿政、海运南漕、票盐,直至19世纪后期,因太平天国等因素清政府才开始执行干预政策,如自强运动下的企业经营等。
终篇则对本书几个篇章,进行总结与讨论,诸如白银外流将中国王朝与世界经济连为一体,经世思想与社会现实,中日之间的货币体制问题,王朝又以白银回流中兴等。
[1]林满红,《银线:十九世纪的世界与中国》(台北: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16)
17世纪北美殖民地的猎巫风潮
当时从事羌族田野考察时,他发现羌族朋友们有一种毒药猫的传说,那个传说大概是在夜晚的村中,有一些女子会骑上厨房的柜子,然后飞到特定的地方与其他骑着橱柜的女子一起聚会,那些女子被村寨中的人称作毒药猫。虽然这些毒药猫看似可怕、会陷害人等,但其实大多数的时候是被村民所污蔑排挤的,而这个传说的母题跟西方的猎巫运动时扣下女巫帽子的理由很像,因此便也成为王明珂开始研究北美猎巫的契机,至于为何要骑橱柜,而不是像西方女巫一样扫帚,王明珂打趣的说,可能是因为橱柜坐起来比较舒服吧!不过仔细想想这类传说的母题,都将家庭日用品与女性连结,此也是一个可以延伸的问题。
不过在进到讨论北美猎巫运动的案例之前,我们先从大学长的研究起手式开始(也就是我这学期秉持的精神——边缘研究)为甚么王明珂要选择当时处于西方文化中心的边陲地,即北美殖民地,原因是当时欧洲与北美萨冷镇的猎巫行动背后常有宗教裁判所或是更上层的力量的直接迫害,但这类猎巫的历史叙事常参杂着宗教的意涵,而变得晦涩不清,为了能够看清猎巫的本质与当时人们的真实动机,王明珂选择两个没有直接受到迫害的案子,尤尼斯.寇尔案与伊丽莎白.摩斯案进行探讨。
早期北美殖民社会常以牧师为地方社群领导,并以清教徒会为社群的中心。而在基督教下,移民社会的家庭观念,是一种重视秩序的家庭观念,而夫妻关系类似基督教的人神关系,妻子必须如人敬爱神一样敬爱丈夫。但移民社会中人力缺乏,女性参与劳动,从中获得地位提升的机会,例如参加小区的宗教活动等。因此伴随女性地位上升,传统教义与社会现实的矛盾也强化男性对女性的恐惧,此也是猎巫的导火索之一。
尤尼斯.寇尔案
尤尼斯.寇尔与她丈夫如同大部分的清教徒移民一样,跟随着牧师来到北美,在此地辗转于几个城镇后,最后落脚在罕普顿镇。身为外来者的尤尼斯.寇尔女士因卷入邻人的口舌之争,1645年受到桎梏加身的惩罚,到了1656年尤尼斯.寇尔首次因为行巫术论罪,受到公开鞭刑与终身监禁,虽其中有几次假释,但都很短暂,1662尤尼斯.寇尔的丈夫逝世,1669她被释放回镇上,她因丈夫欠债,她的财产成为公产,而依照镇上的法律,镇民必须供应她的基本生活开销,使得人们更加讨厌她了。1673年再度因行巫术与涉及诱拐女孩,被起诉,但因证据不足释放。1680她又双叒因行巫术送上法庭,不久被释放,回到镇上后,被居民孤立,寻逝世。
这位女士的悲惨后半生,让人慨然,但如果你看时人对她的指控,你会觉得这是甚么样的世界。(证词是由王明珂教授整理归纳,并非原文,为了增加戏剧性,我有主观诠释与埋哏)
1656年的审判举隅
证人一:「她曾经探望过一个病重的邻人,然后呢?然后她就死掉了」
证人二:「她警告一个人,不可以将他的牛放到她的草地吃草,后来牛就死掉了」
1673年的审判举隅
证人三:「许多年前有一次在教堂,邻座妇女看见一只类似老鼠的生物,从尤尼斯的怀中跳出来,很快啊!」
证人四:「我曾经看到她在我后面100公尺,转眼间,她出现在我前面100公尺。」
证人五:「我在教堂礼拜时,听到她的椅子发出恐怖的呻吟声」
证人六……因为真的太狗血了,反正这些证词都是这种调调。
伊丽莎白.摩斯案
伊丽莎白.摩斯夫妇本来是镇上声誉不错的家庭,但因为有一天家中突然出现怪声和一只猪等一系列怪事,有一位年轻人知道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便帮摩斯夫妇解决,怪事果然消停,然而镇民怀疑年轻人不讲武德与恶魔交易,但经过审判后,无罪释放,此时恐tㄩㄝv惧ㄌ1ˊ刚攻击我们的村庄,人们相继死亡,人们终于想起了被瘟疫支配的恐惧。而摩斯太太刚好从事医疗照护工作,如同柯南一样到哪医谁,谁就挂掉,于是人们便把对年轻人的恐惧转移到摩斯太太身上,这次的证词如下:
证人一:「五年前的一天,有一人带着三只羊去市场的路上,他想抄快捷方式穿过摩斯太太的栅栏,被骂了一顿,后来到了市场羊都病了,其中一只还挂了,他和市场的人都认为是摩斯下了诅咒。」
证人二:「十六年前,我和摩斯吵架,结果我家的猪就莫名其妙地死了。」
证人三:「十五年前摩斯对一个人说出海不会回来了,又有一回,他和一个邻人争执,她说出他不久前做的错事,他问:你怎么知道?她回道:每个人都知道你做过的事。他反嘴回应:大家都知道你是女巫,此时她响应道:过去我们的救世主基督也被诋毁,而现在你与我一样。」
看完尤尼斯.寇尔案与伊丽莎白.摩斯案后,其实会发现这几个案子会有一些共性,就是当事人往往是在社群中不受待见,人缘不好的,而且从证词来看,许多证人似乎都与当事人有长期的矛盾,也就是说在猎巫审判之前,当事人早就受到各种闲言闲语了。这似乎可以给我们一点关于猎巫背后的社会风气,以及人群对于内部背叛者的恐惧与厌恶,而这样的状况下人们会选择使用语言暴力等较轻微的手段来抒发这样的恐惧情绪,但如果官方介入运用司法控诉的手段,用合法暴力矫正失序不洁的社会,此时的集体暴力也就是我们熟悉的宗教迫害女巫猎杀
-------------------------------------------------------------------------------------------------------------------------
后记
当时参加讲座时,我发现一个有趣的事(这可能是我主观猜测)那就是问题讨论环节时,是有等级顺序的,从硕班生到系主任,再到文学院长,最后到吴,特斯拉持有者,师大校长,为甚么不给男一装电梯者,正己,而我个人认为校长向王院士提出的问题,即猎巫的行为与去年四月份师大爆发疫情时的状况很像,人人都在追查是谁得了病,而且在封校的时候,特别排斥外来者进来等,当时我觉得这个问题有点废……跟历史研究没有太大的关系,有点做个官方样子的感觉,毕竟中研院院士来到师大,校长也得说句话吧!
但回首今日,会发现今天的疫情与古代社会风气,其实并没有太大的转变,而这也是人类学研究的一个特点,就是在历史脉络之外进行社会共性的比较。
最后虽然爱捉弄人的新冠同学,仍然在我们身边,但相信一定会好转的!
伪结论------------------------------------------------------------------------------
所以从王明珂的研究来看,如果不想被猎巫的话,一定要搞好日常的人际关系。才不会因为他人的伪物,进而影响自己追寻真物(突然果青化)
不然继续秉持《华夏边缘》精神也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