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眼睛看不清了,你说多少就是多少。阿婆信你。”汤阿婆乐呵呵地接过钱。
“我怎么会骗您呢!”李安顺边说边递上三斤粮票,“阿婆,这次还是要粮票吗?”
“要,当然要!”汤阿婆笑得更开心了,接过粮票,心里美滋滋的。
其实啊,李安顺私下给的鸡蛋价是三分一个,这样他自己也能赚点,但又不觉得亏心。
两人之间的这份默契和温情,就这样一直延续着。
那时候,采购这活儿在外人眼里,那可是个风光活,特别是手里还握着发粮票的权力,想给多点给少点,全凭他们一句话。
那时候东西少,粮票金贵得很,老百姓过日子都离不开它。
说说李平安吧,他每次去乡下,村里人都热情得跟啥似的,为啥?还不是因为他能带回些好东西嘛。
六十年代啊,乡下的粮食都是生产队按人头和干的活来分的,一个月下来,肚子都填不饱。后来政策稍微宽松了点,大家可以自己养点鸡鸭啥的,这才有了李平安下乡采购的机会。
轧钢厂里采购的人多得很,但李平安的活儿最特别,他是专门给厂里小食堂找好吃的。
厂里经常有领导来检查,得招待好不是?可那时候国家物资紧张,特别是吃的,大部分都靠生产队供应。那点东西,工人们自己吃都紧巴巴的,哪还有多的招待客人。
所以啊,厂里就琢磨着多找采购的路子,特别是直接从农民手里买鸡蛋、鸡鸭鱼这些。要是能买到猪牛羊,那简直是乐开了花。
但说实话,大多数情况下也就只能买到点鸡蛋,偶尔能加点活鸡活鱼。想买大牲口?那简直是白日做梦。农民家里虽然能养点,但等养肥了,大多都被生产队收走了,分给国家。
“汤婆婆,您家有没有不养的鸡,卖我几只行不?”李平安每次去都这么问。
“小李啊,你又来啦。”汤婆婆笑着摇摇头,“这些母鸡我还得靠它们下蛋呢,舍不得卖。”
“公鸡也行啊,公鸡我也要!”李平安不死心。
“不成不成,就一只公鸡了,留着配种的。”汤婆婆想了想,说,“不过我刚孵了一窝小鸡,你要不要?”
李平安一听,眼睛立马亮了,小鸡好啊,现在吃也行,养大了再吃也行,还能下蛋。就是城里不让养鸡,他得琢磨琢磨,看能不能在厂里找个地方养。
“我都要了!”李平安生怕汤婆婆反悔。
“跟我来。”汤婆婆领着他进屋。
小鸡仔们挤在铺了干草的篮子里,“叽叽喳喳”叫个不停,看着就让人欢喜。李平安数了数,二十多只呢,心里美得跟啥似的。
“汤婆婆,这些小家伙我都要了,给您十块钱,再给您十斤粮票,咋样?”
汤婆婆本来只想卖一两只意思意思,没想到李平安这么大方。要知道,小鸡仔不好养,能活下来的没几只。一只大母鸡才卖两块八,还得养好久,吃好多粮食。李平安这价钱,简直是提前把小鸡仔养大的钱都给了,还外加粮票。汤婆婆心里一盘算,这买卖划算啊!老母鸡虽然下蛋多,但吃得也多。于是,她高高兴兴地答应了。
这十块钱,对汤婆婆来说,简直就是两个月不愁吃穿的定心丸啊!
“好嘞,就这么定了!”汤婆婆心里头那个乐呵,本来想说不用客气的,但看到小伙子这么细心周到,话到嘴边又咽肚子里了。这小伙子,真是贴心到家了。
“谢谢汤婆婆!”李平安笑眯眯地从兜里掏出十块钱和十斤的粮票,递给汤婆婆,两人爽快地完成了交易。
李平安心里头盘算着这次下乡的大任务——不仅要完成采购,还得多买点,好让自己早点转正,多赚那十块钱工资。
他当采购助理都半年多了,转正的事儿还八字没一撇呢,主要是刚开始太害羞,没明白领导的意思,结果人际关系这块儿就卡壳了。再加上买的东西老是不够数,能保住饭碗就不错了。
这次,李平安铁了心要拼一拼,多带点东西回去,还得留点余地,以后好跟人打交道。毕竟,转正后多出来的那十块钱,对他来说,可是实打实的好事儿。
不过,眼前有个难题,就是这些小鸡崽怎么运回去。他转头问汤婆婆:“婆婆,能不能借您的竹筐用一下,我好装小鸡?”
汤婆婆一听,乐呵呵地说:“借啥借啊,直接拿去用,别客气!”
李平安连忙摆手,从兜里掏出一毛钱:“婆婆,这可不行,我得给您钱。”
汤婆婆笑着接过了钱,李平安背上竹筐,挑起扁担,继续他的采购之路。
他一家家地走,鸡蛋收了一大堆。最后,他来到红旗公社最后一家,一个小院子前,篱笆围着,挺温馨的。
他轻轻敲门,喊道:“赵大婶,在家吗?”
里面很快传来回应,还有急匆匆的脚步声:“哎,来了,稍等啊!”
门一开,赵大婶看到李平安,笑得跟朵花似的:“李采购,你可算来了,我家的鸡蛋都等着你呢。”
李平安进了院子,和赵大婶聊了起来:“赵婶,您家的鸡养得真好,这周下了多少蛋啊?”
赵大婶一边让他坐下歇会儿,一边进屋拿鸡蛋。不一会儿,她提着一篮子鸡蛋出来,一个个仔细地放进李平安的筐里,还一边数:“一、二、三……五十个。”
数完,她抬头问李平安:“李采购,数对了吧?”
李平安点头说是,然后给了赵大婶两块钱:“赵婶,这是您的钱,收好了。这次,您还想换点粮票不?”
赵大婶接过钱,想了想,说:“李采购,你家有肉票不?我家孩子馋肉馋得慌。”
李平安一听,心里琢磨着怎么既能帮赵婶,又不耽误事儿。
赵大婶看李平安没立刻回答,又搓了搓手,笑着说:“李平安啊,我听说你那儿啥票都有,要不这样,一半肉票,一半粮票,行不?”
李平安一听,觉得这主意挺好,就爽快地答应了。赵大婶接过钱和票,高兴得嘴都合不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