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0年11月,曹丕接受“禅让“,登上皇帝位,史称魏文帝。
魏文帝在位的短短六年里,司马懿的官职更是高歌猛进,一路升升升,升官到自己都不好意思了。
根据史书记载,曹丕继位后,授予司马懿尚书,不久任督军、御史中丞,封安国乡侯。
公元221年免去督军官职,升任侍中,尚书右仆射。
公元224年,司马懿奉命镇守许昌,并改封为向乡侯。
公元225年,转任抚军大将军、假节,领兵5000,加给事中、录尚书事。
假节,什么是假节呢?
即皇帝将符节借给临时执行任务的臣子,代表皇帝亲临,威慑一方,执行完任务再收回符节。
符节,又是个什么东西呢?
古代朝廷派遣使者、传达命令和调兵遣将的一种凭证。用木、竹、玉、铜等为原料,上面刻上文字,分成两半,一半留朝廷,一半为外任官员或将领持有,使用时两半相合为一即可。
很多人应该记得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就是偷虎符,用来调兵。
公元226年5月,曹丕驾崩,临终时,托孤给司马懿和曹真、陈群、曹休为四位辅政大臣。
当然,四位辅政大臣的构成,说明曹丕是经过仔细审慎思考过的,曹镇、曹休为皇室宗亲,陈群为河南颖川世家大族,参与过编撰《魏律》,是士族的代表,司马懿和陈群一样,是士族代表,也是实力派人物,这标志着司马懿的进一步上升,进入到帝国的权利中枢。
如果还有异议,那我们就看看曹丕在位时,曾经的两次伐吴,都对司马懿委已重任。
尤其第二次,伐吴前夕,命司马懿镇守许都,一边安抚百姓,一边为军队筹集粮草。
临行前,对司马懿说的一番话,绝对是对司马懿深信不疑,几乎是把整个朝堂托付给了他。
曹丕是这么说的:我担心粮草和朝内之事,所以将这些大事委托给你。曹参虽多有战功,但是萧何在后方的支持才更为重要。如今你留守后方,使我无西顾之忧,这可行吗!”
不仅言辞非常恳切,而且非常依重司马懿。
之后曹丕由广陵(今扬州)回师京都,又对司马懿说:“我向东进攻孙权,你该总理京都洛阳的事情;我在洛阳,你则应当总理东征孙权的战事。”把司马懿摆在了一个极高的位置。然后,又命司马懿留守重镇许昌。
曹丕病逝后,太子即位,改封司马懿为舞阳侯。
公元226年8月,当孙权得知魏文帝驾崩后,开始对魏国用兵。派诸葛瑾、张霸分两路向襄阳杀来,自己则亲自领兵进攻江夏(今武汉)。
司马懿在危急时刻又一次站了出来,亲自带兵击退了孙权,又打败了诸葛瑾,斩了张霸,杀了吴国兵士1000多人。由于用兵有方,12月,司马懿升任骠骑将军。
此时的司马懿继续用辉煌的功绩抒写着自己的人生,开始发挥辅政大臣的真正意义,起到安邦定国、中流砥柱的作用。
作为辅政大臣,在司马懿的领导下,内部安定后,在边境做了如下几件事:平定孟达、关陇抗蜀、直面五丈原、定策辽东。
司马懿平定孟达。
现在让我们把目光转向魏国南部,湖北房县一带,这里是前线,离蜀国、吴国很近。
孟达何许人也?
陕西扶风(宝鸡)人,简单说,这个人的特点就是喜欢投降。早年是刘璋的属下,后来投降刘备,再后来又投降曹魏。
为何投降魏国呢?
因为关羽率军围困樊城、襄阳的时候,他拒绝发兵救关羽,刘备震怒,他很害怕,于是就投降了曹魏。
曹丕在时,待他不薄,因此,这个人很老实。曹丕死后,他觉得自己失宠了,于是,开始不安分。
公元227年,魏明帝曹叡任命孟达为新城(湖北房县)太守,司马懿此时受命驻守宛城,负责管理荆州、豫州军事。他给魏明帝上书劝阻:此人反复,不可信任。这次魏明帝没有听从他的建议。
蜀国丞相诸葛亮私下派人送信给孟达,暗通款曲,图谋叛魏。
诸葛亮也深知这个人反复无常,就使了一计,以便加速他的行动。诸葛亮听说他与魏兴(湖北郧西)太守申仪有矛盾,就派郭模到申仪那里诈降,故意泄露孟达要叛魏的消息。
孟达闻知消息泄露,就打算起兵。
申仪很快将此事秘密地报告给了司马懿。司马懿也很担心孟达突然发难,怎么办?经过一番思考,决定先给孟达写封信,夸奖、安慰一番,先稳住孟达。这个效果非常不错,孟达接信后,心里非常的高兴,开始变得犹豫了。
司马懿正是打算利用他犹豫的机会,快速用兵,解决这个反复的小人。
公元228年正月,司马懿率军日夜兼程,只用了八天的时间,急行军1200里,就到达了新城,兵临城下。
新城三面环水,孟达设置了障碍,而司马懿兵分八路进攻,进军到城下,开始围城。
经过连续多日猛烈的进攻后,孟达部属眼看守不住,开始动摇了,开城投降,魏军蜂拥入城,擒获孟达并斩首,俘获10000多人。
同时,司马懿也派兵击退了援救孟达的蜀国、吴国的援兵。
司马懿作风果断,敢于担当,为了保密,先斩后奏,确是做大事的人。
司马懿不仅解决了孟达,同时,由于申仪在魏兴郡专权,不守法度,司马懿也顺便解决了他,把他送往京师,把孟达的余众七千户迁到幽州。
在平叛后,司马懿仍回师宛城。
他很注意发展生产,奖励农桑。由于边境的安定,经济发展,蜀将率领7000多人来投靠,充实了曹魏户口人丁。
孟达事变之后,魏明帝曾问计司马懿:如果要伐吴、蜀,从那里着手呢?
司马懿回答:就吴国来说,他们认为我们北方兵不习惯水战,所以才敢在东关(安徽含山长江附近)一带活动。要攻击他们,一定要扼制他们的咽喉,攻击他们的心脏,而夏口(武汉)、东关就是这样的地方。如果我们在陆上攻击皖城(安庆潜山),孙权必定派水师东下援救,这时我们趁其空虚的时候,派水师进攻夏口,就能大破吴军。
魏明帝非常认同司马懿的观点,就派他再次屯兵宛城备战。
公元228年8月,大司马曹休自作主张,径自深入吴军腹地去皖城(今安徽潜山县)迎接诈降的周鲂,东吴名将陆逊在石亭(今安徽桐城县)设伏,大败曹休,魏军被斩杀、俘虏10000多人。不久,曹休背上毒疮发作,在忧愤中病逝。
四个托孤大臣,少了一个负责军事的。司马懿的地位将变得更加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