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南明王朝的悲歌
刘惠恕
当大西军三将军试图与永历小朝廷合作、联明抗清之时,也是南明王朝最困难的时刻。在永历王朝之前的南明,共产生过四个政权。
南明第一个政权是福王朱由崧于顺治元年(1644年)五月在南京建立的,年号弘光,史称“弘光政权”或“福王政权”。这个政权被东阁大学士马士英与阉党、兵部尚书阮大铖控制,政治黑暗,贪赃妄法,内部矛盾重重。弘光帝对外不作防御清军的准备,对内在其朝廷的党争中,支持马士英、阮大铖等佞臣宦官,排斥以史可法为首的原东林党人。史可法名义上是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却被排挤至杨州,虽挂名“督师”,手中却要兵无兵,要将无将。这直接导致了弘光政权的灭亡。其大致过程为:
弘光朝建立者弘光帝朱由菘(?-1646年),是明神宗朱翊钧孙子、崇祯帝堂弟、福王朱常洵长子。崇祯帝死,1644年5月,他被凤阳总督马士英与总兵高杰、刘泽清、黄得功、刘良佐等人在南京拥立为监国,随后称帝,改年号为弘光,建立了南明第一个政权。弘光朝在军亊上设“江北四镇”为外藩(亦称“四藩”),其中:兴平伯高杰镇守徐州、泗州;东平伯刘泽清防守淮安、扬州;广昌伯刘良佐镇守凤阳、寿州;而黄得功晋为侯爵,镇守滁州、和州。
弘光政权在政治上施行“款清灭寇”(也称“酬虏灭贼”)策略,亦即欲借助满清军队力量,剿灭李自成、张献忠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对清军则指望通过吴三桂与之和谈,酬报清军以使其退出山海关外。弘光帝曾以对等礼仪,派使者左懋第诏谕清国,在诏书中提出四事:安葬崇祯帝及其皇后;以山海关为界,关外土地给清国;每年给清岁币十万,并“犒金千两、银十万两、丝缎万匹、犒银三万两”;清建国任便。但清政权并不接受弘光朝提出的这一卖国和约,左懋第一到北京即被囚禁,使事失败。
弘光帝在国难当头的情况下,不思进取,试图通过效法南宋高宗的做法,与满清政权签订卖国和约的方式偏安江南一隅。其在朝政上亦极端腐败。他不理朝政,沉湎酒色,强征民女入宫,委权于马士英、阮大铖等佞臣宦官,排斥以史可法为首的东林党人。弘光朝又搞出了所谓的“三疑案”——大悲案、太子案、童妃案来惑乱朝政。
大悲是个和尚,俗姓朱,与潞王相善。由于东林党人曾想立潞王为帝,此时大悲和尚来到南京,弘光帝怀疑他是来为潞王刺探情报,将其下狱,定为死罪。
“太子案”是有一个自称是崇祯太子朱慈粮的年轻人,从北方来到南京,弘光帝怕自己的帝位被夺,定其为“假太子”,投入狱中。
“童妃案”是当年李自成克洛阳,时为福王世子的朱由菘扒城逃脱,在开封城与周王府宫女童氏私定终身。朱由菘继帝位,童妃千里寻夫至南京,弘光帝拒不承认,将童妃投入狱中折磨致死。
这三大案闹得弘光朝乌烟瘴气,东林党人围绕这三大案,与阉党党争激烈。当时镇守南京上游的左良玉,与东林党人有旧,与马、阮等阉党及弘光帝相互猜疑。“太子案”为他提供了借口,便以“清君侧”的名义,领兵浮江东下。时清豫亲王多铎率领的清军在进占西安、击败李自成军后,横扫中原,直扑江北,进抵淮河一线。此时的弘光帝与马士英等人不思抵抗,却命令驻江北防线的明军回师攻打左良玉,以致江北防线大开,清军剩机攻打杨州。弘光元年(清顺治二年,1645年)四月十七日,清军进至距离扬州二十里处下营,次日兵临城下。扬州城中士民多砸坏城门抢船外逃。
而当时镇守杨州的史可法,名义上虽是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挂名“督师”,手中却要兵无兵,要将无将。史可法“檄各镇援兵,无一至者。”仅左都督总兵刘肇基率所部四百人驰援,守北门。史可法城内可用之兵除刘肇基驰援部外,仅有以何刚为首的忠贯营,兵力相当薄弱。使史可法守城真正陷入绝境的原因是:弘光朝立朝之初所设立的外藩“江北四镇”中,竟有三镇统领降清。其中:
四月十九日,东平伯刘泽清北遁淮安先降清;随后,兴平伯高杰部提督李本深率领总兵杨承祖等向清豫亲王多铎投降;稍后,广昌伯刘良佐也率部降清。江北三镇统领的降清,使史可法守杨州先全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四月二十一日,屯瓜洲总兵张天禄、张天福带领部下兵马出城投降。四月二十一日,甘肃镇总兵李栖凤、监军道高歧凤带领部下兵马四千入杨州城,两人欲劫持史可法,以扬州城降清。史可法大义回复:此我殉国处,尔等要富贵,可自便。二人见无机可乘,于次日率领所部并勾结杨州城内四川将领胡尚友、韩尚良一道出门降清。史可法听之任之,不加禁止。
由于杨州城墙高峻,清军攻城大炮尚未运至,多铎派人招降史可法,史可法致《复多尔衮书》拒绝投降。史可法于扬州西门楼写下四道遗书给他的家人,希望在他死后,夫人和他一起殉国,愿归葬钟山明太祖孝陵之侧。时总兵刘肇基劝史可法乘清军大军未集之际,先行派兵出城背城一战,以死中求生,被史可法拒绝。四月二十四日,清军始以红衣大炮攻城,入夜扬州城破,史可法被俘,不屈而死。刘肇基率所部力战,杀敌数百人阵亡,何刚下落不明。清军占领扬州城后,因曾遭抵抗,下令屠城十日,扬州百姓死亡逾八十万人,史称“扬州十日”。
史可法作为弘光朝重臣,缺少政治远略,是“款清灭寇”政策的积极倡导者;他作为镇守杨州城的统帅,虽仰慕岳武穆人格,却驭兵无方,任军中将叛变;而在守城的关键时刻,又拒绝刘肇基乘清兵围城军未集、派兵出城背城一战以求生的正确建议﹙这是拯救杨州的最后机遇﹚,最终导致杨州城沦陷,八十万民众被屠。因此,史可法对于杨州之战的失败以及弘光朝的最终败亡,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然而他在关键时刻拒绝投降、以死报国,这种民族气节还是值得肯定的。
杨州城陷,弘光元年(清顺治二年,1645年)五月,多铎率领清军渡江后直扑南京。警报传来,弘光帝尚在饮酒作乐,慌忙收拾行装,于十日深夜携妃从通济门出走,弃城逃至芜湖黄得功军中(江北四镇之一)。次日,清追兵到,朱由菘携妃避入黄得功船中。清军与南明军水战,黄得功部将田雄、马得功决意降清,剩乱箭射黄得功喉部,黄中箭自刎死,田雄、马得功绑朱由菘及其妃送清军邀功。五月二十五日,弘光帝被押回南京,当年九月送北京,次年被杀于北京宣武门外的柴市。明亡后成立的南明第一个政权至此灭亡。
弘光朝是南明的第一个政权,也是最为可耻的政权。弘光朝成立之际,明都虽亡,但半壁山尚存,民气尚存。如不是君王贪图安逸,文恬武嬉,不思进取,弘光政权无论如何也不至于成立一年即败亡。
南明第二个政权是由潞王朱常淓建立的杭州政权。
朱常淓(1608年-1646年5月23日)是明神宗朱翊钧侄,潞简王朱翊镠第三子。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闰四月袭封潞王,甲申之变后逃亡至杭州。弘光元年(1645年)五月下旬,弘光帝朱由崧被俘的消息传到杭州,当时逃亡至杭州的弘光朝大臣马士英、阮大铖、朱大典、袁宏勋、张秉贞、何纶等拥立朱常淓为监国,六月初七(1645年6月30日),邹太后(弘光帝朱由崧嫡母)命朱常淓监国,懿旨曰:“尔亲为叔父,贤冠诸藩。昔宣庙东征,襄、郑监国,祖宪俱在,今可遵行。”六月初八日(7月1日)称监国于杭州。次日,黄道周建议朱常淓在十日内即位称帝,但朱常淓胆小怕事,不敢称帝,却根据佞臣马士英的建议,派陈洪范作为代表与清军和谈,以割让江南四郡为条件,欲与清军划江而守。但由于陈洪范早已降清,此事不了了之。弘光元年六月十一日(7月4日),清军逼杭州,马士英、阮大铖、朱大典等不战先逃。内奸陈洪范回到杭州后,与张秉贞等劝潞王勿战,郊迎清兵,开城投降。楚王朱华壁劝说潞王背城一战,潞王不听。弘光元年六月十三日(7月6日),朱常淓开城降清。当年九月与朱由崧及弘光朝廷的其他被俘官员一起被押送至北京。翌年四月初九日(1646年5月23日)与朱由崧、秦王、晋王、衡王、德王、荆王等九王俱在北京被清廷处决,罪名是:“谋不轨”,亦即欲谋拥立朱常淓叛清。
在明末王裔中,朱常淓是一位艺术家,他精通音律,著有《古音正宗》,收有琴曲五十首;善围棋,编有《潞藩辑纂万汇仙机棋谱》十卷,记载古代棋谱、流行棋式和变化、各种残局和死活棋形等。但他实在不是当政治家的料,清军围城,身为社稷之主,却不战出降,最终仍难免一死,实在是可耻之极。
南明的第三个政权是唐王朱聿键于顺治二年(1645年)在福州建立的“隆武政权”,亦称“唐王政权”。
朱聿键(1602-1646年),字长寿,出生于唐王府,为明太祖朱元璋九世孙。早年因家族内斗,被老唐王朱硕熿将其父子(朱聿键之父为当时的唐王世子朱器墭)囚禁在承奉司内四年,朱聿键苦读儒学典籍磨时。此后,朱聿键父、唐王世子朱器墭被想袭唐王位的弟弟于崇祯二年(1629年)毒死,朱聿键得以继位为“世孙”,同年老唐王也去世。1632年(崇祯五年),朱聿键得以继位为唐王,封地南阳。朱聿键在王府内起高明楼,延请四方名士。崇祯九年(1636年)七月初一,朱聿键因为父被毒死一事报仇,杖毙两位叔父福山王朱器塽、安阳王朱器埈。同年八月,清亲王阿济格率兵攻北直隶,克宝坻,逼北京,京师戒严。朱聿键上疏请勤王,崇祯帝不许,竟不顾“藩王不掌兵”的国规,招兵买马,自率护军千人从南阳北上勤王。行至裕州,巡抚杨绳武上奏,崇祯帝勒令其返回。归途和农民军交手,互有胜负,乃班师回南阳。因明朝对藩王防备极严,藩王可在王府内享乐,却不能兴兵拥将离开藩属。朱聿键因罪惹崇祯帝震怒,冬十一月下部议,废为庶人,关进凤阳皇室监狱七年。崇祯帝改封其弟朱聿鏼为唐王。朱聿键在凤阳狱内受到陵监石应诏虐待。1643年(崇祯十六年)得凤阳巡抚路振飞拯救洗冤,崇祯帝下旨杀陵监石应诏。1644年(崇祯十七年),崇祯帝在北京自缢,南京拥立从洛阳逃出的福王子朱由崧为帝,改年号弘光,实行大赦。在广昌伯刘良佐奏请下,囚在凤阳的朱聿键被释,并封南阳王。朱由崧令朱聿键迁至广西平乐府(今桂林南),朱聿键于弘光元年(清顺治二年、1645年)五月启程,途中,在苏州闻清军已破南京,弘光朝亡。六月,朱聿键行至杭州,遇潞王朱常淓,奏请其监国,不听,请朝陈方略,不允,知潞王不足成事,遂由当时镇江总兵官郑鸿逵护送往福建。朱常淓向清军献杭州城投降,时朱聿键尚在途中浙江衢州,被南安伯郑芝龙、巡抚都御史张肯堂与礼部尚书黄道周等拥立为监国。清顺治二年(1645年、南明弘光元年)六月十七日,朱聿键于浙江衢州检阅军队并发布誓词,表示将亲提六师恢复中原。弘光元年(清顺治二年、1645年)六月二十八日,朱聿键在福建建宁正式称监国,二十天后,于福州称帝,宣布从七月初一起,改元弘光年号为隆武元年,改福建布政司称福京,改福州行在为天兴府,改布政司为行殿。又升郑芝龙为平虏侯、郑鸿逵为定虏侯,封郑芝豹为澄济伯、郑彩为永胜伯。以黄道周为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蒋德璟为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朱继祚为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曾樱为工部尚书、东阁大学士,黄鸣俊、李光春、苏观生等人为礼、兵各部左右侍郎兼东阁大学士。
纵观隆武帝人生经历,他应该是南明诸帝中唯一能肩负起恢复大明江山的救世英主。但可惜的是时运不济,他一直被郑氏家族集团架空。而郑氏家族集团的首领——郑芝龙、郑鸿逵、郑芝豹、郑影等,都是海盗头子出身,数十年纵横福建、广东、浙江沿海一带,兼商兼盗。他们崇祯初年虽受招安,但实为割据一方的军阀。郑氏集团中的惟一忠臣是郑成功,但郑成功当时力量尚弱,不能给隆武帝以实质性帮助。郑氏家族当时傲慢无上,卖官鬻爵,搜刮百姓,甚至超过弘光朝的马士英。以致当地“受害者延颈待清兵,谣曰‘清兵如蟹,曷迟其来!’”由此可见隆武帝在称帝之初,已是根基不稳,其败可预知。
而在隆武帝在继位之初,依据大明伦序,更有资格继承皇位的是当时在帝广西的桂王,但桂王离江南太远。此外,明遗臣拥戴唐王朱聿键继位的另一原因是:他的封地在南阳,这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的起家之地,众臣推唐王朱聿键为帝,是想把他作为重振大明的标志。但隆武帝大典之曰,并不顺利,大风突起,拔木扬沙,致掌玺官的坐骑受惊跌落玉玺,损坏一角。众人皆心惊不祥。但隆武帝仍从容登基,表示平复天下的决心。
时清朝下“薙发令”,引发民众反抗及嘉定三屠惨案(清朝顺治二年,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
(本章未完,请翻页)
,已降明朝诸王多被杀,导致原本已降清的明朝浙江防倭总兵王之仁重举义旗,与张国维、张煌言、钱肃乐等前明遗臣,在绍兴推举鲁王朱以海(1618-1662年)为“监国”。朱以海,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子鲁王朱檀九世孙,崇祯十七年(1644年)袭封为鲁王。清兵入关后,他流徙台州(今浙江省临海县)。朱以海被拥立监国时,为弘光元年(1645年)五月弘光帝被俘后,鲁王政权当时尚不知道隆武政权已在福建成立的消息,仍旧沿用“弘光”年号。这样,便导致两个朱明同姓政权并存的现象,双方都不肯退位归藩,以致后来互杀来使。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双方各自手下的大臣均争“拥立之功”。两个朱明政权同室操戈的现象,也大大削弱了南明的反清力量。
当时的鲁王君臣,想快速攻下明朝副都南京,以使“监国”变身“皇帝”合法化。但鲁王军弱,清顺治二年(1645年,南明弘光元年)八月,南明将领方国安、王之仁率兵一攻杭州,同年十二月,方国安、王之仁、马士英率兵二攻杭州,皆大败而归。顺治三年(1646年)夏,清征南大将军博洛率数万大军从杭州越过钱塘江,乘鲁王与隆武帝争王分立之机,对鲁王军队发起进攻。鲁王军队原想与清军划江而守,不意该年浙江大旱,一向水深浪急的钱塘江干涸,清军马队从江中旱地及水浅处尽数渡过,方国安布署的钱溏江防线顿时崩溃。六月初一,清军占领鲁京绍兴。越国公方国安、原弘光朝兵部尚书阮大铖等鲁臣18人率兵降清,兴国公王之仁死节,大学士张国维及鲁重臣余煌、陈函辉、陈潜夫等,在清占浙东府县后死节,督师大学士朱大典率军死守金华城二十日,城陷后集全家于火药局,用绳索捆绑于火药桶上引燃,毁家纾难。时鲁重臣兵部尚书黄宗羲集兵三千余人,拟入太湖抗清,行至乍浦(今浙江省境),闻钱江防线师溃,其集兵亦散去,黄率余众五百人结寨四明山,继续抗清。
而在绍兴未失之际,先此投靠鲁王的原弘光朝佞臣马士英、阮大铖等,欲使部将劫持鲁王降清。鲁王察觉后,单身逃石浦,在定西侯张名振的护卫下,登船入海,以南澳岛为根据地抗清,顺治六年(1649年)入据舟山,和南明名臣张煌言(1620—1664年)谋划复明。顺治八年(1651年),舟山被清兵攻陷,鲁王在张名振、张煌言陪同下,取消“监国”名义,赴夏门投靠郑成功。郑成功原为隆武帝臣,不满意鲁王大敌当前,还与隆武帝争长,削弱抗清力量。但念鲁王是明宗室,仍以礼相待,安置居于金门。康熙元年(1662年),鲁王欲浮海重返南澳岛发展军力,引起郑成功不满,派人将其沉杀于海中,终年45岁(一说朱以海病死。)。
鲁王朱以海被推戴为监国之初,就与福建隆武帝政权争正统地位,如此不顾大局的做法,削弱了南明抗清力量,应加谴责。但鲁王坚持清,至死不渝,在明王室后裔中,仍属较有作为的一员,其民族气节,仍值得肯定。
在鲁王政权行将失败之际,福建隆武政权亦处于三面受困的境地,一是受制郑氏家族,隆武帝屡次下令出兵恢复,郑氏兄弟均以各种理由推脱;二是要防鲁王军队偷袭;三是李成栋率领的清军节节进逼近。顺治三年(1646年)春,清将金声桓军占领吉安,向赣南推进。九月,清将高进库军围赣州,南明湖广总督何腾蛟坐视不救,导致赣州失陷,守将杨廷麟、万元吉投水死,兵部尚书郭维经自焚死。重镇赣州失陷,对于隆武政权来说,是重大战略失败,因为从此,联结湖南、福建、广东三省的咽喉之地,落入清军之手,在江西、湖南等地的南明军被清军各个击破。南明复国大业终难重振。
无奈之下,隆武帝声言要亲自北伐,以挽颓势。总领大军的郑芝龙却只想保存实力、割据福建,对隆武帝的要求置之不理。时已过花甲的老臣黄道周眼见郑氏家族按兵不动,对隆武帝表示:“与其坐而待亡,不如君臣共出一拼。我为大臣,当先皇帝而行,以为人臣表率。”
隆武二年(顺治三年,1646年),清贝勒博洛率军攻福建,当年七月二十二日,黄道周自己出钱,连同友人资助,共带白银万余两,携弟子数名慷慨出征。福建各地义民闻之而附者万人(一说三千人),隆武帝感动落泪,亲自送行。但由隆武政权的人、财、物皆在郑芝龙家族掌握之中,隆武帝只能给这位忠臣以一百道空白委任状,无一两军饷和一个士卒的实际支持。
黄道周自组的军队称“扁担军”,出闽入赣,进至江西广信(今上饶),清军已抢先占领了黄道周原建为驻军基地的徽州。隆武二年(1646年)十二月二十四日,黄道周在徽州婺源县(今属江西)明堂里被清督张天禄率兵三路围攻,兵败被俘,死难者千人。黄道周被清军关押两个多月后,在南京东华门死节,死前坐地高呼:此处与太祖皇帝陵寝甚近,可于此处杀我!见市坊中有福建门牌,又道:福建,皇帝正在那里,临行拜君,臣子之礼。言毕,他南向再拜,慷慨就义。与黄道周同死者,尚有职方主事赵士超等数位门人。
黄道周北伐兵败身亡,隆武帝决意“御驾亲征”,他不顾郑氏阻拦,携数千兵从福州抵达延平,准备冒险出湖南。隆武帝的战略意图是:进入明清双方激烈争夺的江西地区,西连湖南何腾蛟,东控福建郑芝龙,背靠广东,以此控制全局并摆脱郑氏家族的操控。如在江西得手,则利用浙东鲁王兵力牵制清军后方,以何腾蛟军出湖北,东下长江,席卷江南。
为了实施这一战略计划,隆武帝十二月十六日带兵数千离开福州,二十六日到达建宁,开始做西进赣州的准备。但隆武帝始料未及的是:在他出征之际,时驻长沙任湖广七省军务总督的何腾蛟,害怕隆武帝旦入他的辖区分权,对于隆武帝要求他派兵一万人迎驾的诣意拒绝执行;郑影等人忽弃新城(今江西黎川)而逃,门户大开;郑芝龙早已暗中与清兵约降,福建各关隘均无人把守。未久郑芝龙降清,郑成功与其父决裂,率部南下。当时李成栋统领的清军在浙江大胜,先后克绍兴、东阳、金华、平州,不久又玫陷郑鸿逵所守的仙霞关,兵入福建,陷建宁,直扑延平。有关史料所记隆武帝兵败过程为:
隆武二年八月二十一日(1646年9月29日,一说次日),隆武帝得知清军已陷仙霞关的准讯,出逃延平,想取道汀州去江西。在危难时刻,酷嗜读书的隆武帝仍然“载书十车以行”,这无疑延慢了军队的行速。隆武二年八月二十八日(1646年10月6日),隆武帝行至汀州,在汀州城外关帝庙被清军追上,部将周之藩谎称自己是隆武帝,掩护帝后逃走,舍身杀敌数十人,后脑中箭,坠马而死。清军继续追杀,将军熊纬督二十余人阻击清追兵,箭中喉咙而死。隆武帝则下落不明。
据《清实录》记载:征南大将军多罗贝勒博洛将军入闽,连下建宁、延平等府,“闻伪唐王朱聿钊遁走汀州,遣护军统领阿济格尼堪、杜尔德等率兵追击,直抵城下。我军奋击先登,擒斩朱聿钊(即朱聿键)及伪阳曲王朱盛渡、西河王朱盛佺、松滋王朱演汉、西城王朱通简并伪官、伪伯等,抚定汀州。……获伪玺九颗,马骡辎重无算”。
一说因南明重臣郑芝龙拒不发兵,使清军长驱入福京,于长汀俘获了朱聿键和曾皇后,将二人分押入轿子送福州,在闽江支流九溪边停下休息时,曾皇后窜出轿子,哭喊陛下宜殉国,妾先去了,纵身跳崖而死。隆武帝几次想自尽,因清兵严密监守而未成,后绝食而死在福州囚处。
一说“隆武帝后死于汀州府堂,乃顺治三年八月二十八日。诸家纪事,悉书隆武被执,送福州斩于市。但时有锦衣卫陆昆亨从行,眼见隆武帝、后戎装小帽,与姬嫔被难。昆亨脱出。百姓收群尸葬于罗汉岭,竖其碑曰‘隆武并其母光华太妃讳英忠烈徐娘娘之墓’。后昆亨归郑,继而为僧,年八十有奇,为口述云。故特表出。”
其他说法尚有:隆武帝、后在逃入汀州府堂后被射死。隆武帝逃到汀州的转天凌晨(八月二十九日,10月7日),清军兵十余人冒充明军混入汀州城,俘隆武帝后,皇后在九龙潭投水自尽,隆武帝则崩于福京天兴府。谓隆武帝在到达汀州后次日,被清军偷袭而死。或谓在汀州遇害的是隆武帝的替身,他本人逃到广东五指山当了和尚。或云隆武帝在汀州单骑逃跑,藏于乡民蒋氏家中,清兵去后前往大帽山为僧。或云隆武帝逃难到湖头后,在安溪妙峰山上的妙峰庙削发为僧,自号“南方僧”。初时日日读书练武,欲卧薪尝胆,光复大明河山。但后见清政权日益巩固,大势已去,便做和尚终老湖头。
由于隆武帝的结局不明,至永历帝即位后,永历五年(1651年)曾遣侍郎王命璇巡访隆武帝下落,寻访无结果。永历十一年(1657年),永历帝确信隆武帝已死,上庙号绍宗,改谥号为配天至道弘毅肃穆思文烈武敏仁广孝襄皇帝。
以隆武帝死于汀州计,享年四十四岁。与南明诸帝相比较而言,隆武帝算得上是一位好皇帝。隆武帝继位之初,很想在政治上做出一般作为。他就任监国时,他亲自撰写了“缙绅”、“戎政”、“儒林”三篇《便览》,号召朝臣摒弃门户之争,共同为复明大业出力。他施政的一个重点是严惩贪污,规定“小贪必杖,大贪必杀。”以图减轻民间疾苦。他又制订联合农民军积极“御虏”(抗清)的方针,以纠正弘光朝奉行的“款清灭寇”、“联虏平寇”政策而导致在南下清军铁骑下覆亡以及潞王政权不战降清的教训。他即位十天后,就诛杀清朝派来招降的使者马得厂,以示与清廷不共戴天;还表示要御驾亲征,以恢复大明故?土。针对南明军杀害剃发汉族平民一事,他严加阻止,谓:“兵行所至,不可妄杀。有发为顺民,无发为难民。”这一谕旨,深得百姓拥护,纷纷来投。隆武帝奉行的这些政策,开启了后来永历政权联合大顺、大西农民军的共同抗清的先河,否则的话,其后的南明政权绝对延续不了近二十年之久。
清学人杨凤苞(1754—1816年)称:“福京之亡,亡于郑芝龙之通款”。也就是说,是因为郑芝龙的降清,最定导致了隆武政权的败亡。此是确评。在南明诸帝中,隆武帝是最具帝王气象的人。他胸怀大志,锐意进取,始终以恢复大明为念,坚持抗清。可惜的是,遭遇跋扈的郑芝龙家族掣肘,终大志难成,含恨而终,令人扼腕。
隆武帝在私生活上亦颇有可圈点之处。他自奉甚俭,品格在南明诸君中有少见之优良。黄道周评:“今上不饮酒,精吏事,洞达古今,想亦高、光而下之所未见也。”吴伟业评:隆武帝“喜读书,好任侠。”邵廷采评:“唐王宽明恭俭,亲亲尊士,循良爱民,而有抚绥大略。识张家玉之奇俊,崇黄道周之耆德,褒忠行义,结于至诚。闻江阴泾县力守见屠,曰:‘吾家子孙遇此二县之人,虽三尺童子,亦当怜而敬之。’每诫出兵,毋杀难民,伤促国脉。大小主客,文武众庶,恩勤和剂,咸出其肺腑,濒死无贰。待永明王以大公,谕群臣曰:‘大宗适自属永明,朕在此间,去永明千里,不暇相求,臣民敦迫,勉行即位。然行年四十,未耀前星,不审永明才度何如,良用关切。’此可见其义矣。惟制于郑氏,不获展尺寸。然两夺鸿逵彩侯伯,而谆谆谕芝龙和衷共功,消其亢慢。使臣以礼,隆世所难。”另有记载称隆武帝自继位以来,一心以恢复大明江山为己任,生活检点,宫中无宠妃,仅有皇后曾氏。曾氏亦知书达理,悉心辅佐丈夫王业。诸多史籍尚称隆武帝称帝后还穿土布黄袍,“行宫中不许备办金银玉各器皿,止用磁、瓦、铜、锡等件,并不许用锦绣、洒线、绒花,帐幔、被褥,止用寻常布帛”。称隆武帝除了爱读书之外,无他嗜好,所谓“从龙祗有五车书。”
概而言之,如果隆武帝生于太平盛世,一定是一位贤明君王。可惜的是天不假明,隆武帝生活于明末清初的乱世,手中兵马不足以抗清。他在错误的地点,选择了郑氏集团这一错误的支持势力,才终无建树。
隆武帝死后不久,天兴府陷落,阳曲王朱敏渡、松滋王朱演汉、翼城王朱弘橺、奉新王朱常涟遇害。隆武二年(1646年)十月漳州陷落,当年十一月,唐王朱聿鐭在在广州继位,改元“绍武”,这是南明的第四个政权。
朱聿鐭(1605年-1647年1月20日),明太祖朱元璋九世孙、隆武帝朱聿键弟。隆武帝被清军俘后,朱聿鐭八月间从福州逃奔广州。隆武帝死讯至,四十一岁的朱聿鐭在隆武二年(1646年)十一月初五被大学士苏观生及广东布政使顾元镜等,在广州拥立为帝,改年号“绍武”。苏观生因拥戴有功,被任命为首席大学士,封建明伯,掌兵部。捷先、曾道唯、顾元镜、王应华等人都入阁为大学士兼任各部尚书,洪朝钟在十天内升官三次,当上了国子监祭酒。兵力上除广东总兵林察所部以外,苏观生还招来了石壁、马玄生、徐贵相、郑廷球四姓海盗,借以增强绍武政权实力。朱聿鐭仓促称帝,即位之初,就大讲排场。为了准备宫殿、衣冠、卤簿而骚
(本章未完,请翻页)
扰百姓,并下令家家都要张灯结彩,夜如白昼。在即位后的10天之内,他任命了几千个官吏,要他们都穿着朝服进宫参见,而官吏们没有朝服,只得借戏装代用,而朱聿鐭登极时穿得龙袍与百官穿得官服,都假借粤剧伶人的戏服,被时人传为笑话。
朱聿鐭的仓促称帝,却得罪了当时已在广东肇庆被拥戴为“监国”的桂王朱由榔,引起唐、桂之争。其基本过程为:
隆武二年(1646年)八月,隆武帝朱聿键在福建汀州被清军俘虏遇害。按照当时明朝的皇位继承制,应由明神宗的直系男性后裔继承皇位,而当时明神宗的男性后裔只剩下桂王朱由榔一人。于是广西巡抚瞿式耜等人当年十月初十日(一说十四日),于广东肇庆拥立朱由榔称“监国”。以丁魁楚为首席大学士兼兵部尚书,瞿式耜为东阁大学士兼吏部左侍郎管尚书事,同时任命了各部院官员。而赣州十月初四日失守的消息,于当月十六日传到肇庆,时值桂王称“监国”仅七日,肇庆小朝廷人心惶惶。四日后(十月二十日),朱由榔逃广西梧州。而十一月初二日,隆武朝大学士苏观生同广东布政使顾元镜、侍郎王应华等在广州奉请隆武帝之弟唐王朱聿鐭监国,并且抢在朱由榔之前,在当月初五日正式称帝,改第二年为“绍武”元年。苏观生等拥立朱聿鐭称帝的理论依据是“兄终弟及”,其客观条件则是:朱由榔监国在闻知清军占领江西赣州后,惊慌失措,逃往广西梧州。这种行为无异于放弃广东,导致桂王小朝廷在广东人心尽失,而苏观生等在广东拥立朱聿鐭登极,实有填补权力真空的意义。而当时一众明朝藩王,在隆武政权福州失败后,已由海路陆续逃达广州,因此此举更壮大了唐王朱聿鐭登极的声势。
十一月初八日,当朱聿鐭在广州即位的消息传到梧州后,朱由榔及臣属闻之大怒,于十一月十二日东返肇庆,十八日宣布继皇帝位,改第二年为“永历”元年。这样在广东便出现了两个南明政权并存的现象。朱由榔立刻派遣兵科给事中彭耀、兵部主事陈嘉谟前往广州,以藩王礼节拜见朱聿鐭,劝其取消帝号。而绍武朝首席大学士苏观生闻之大怒,斩彭、陈二人,并令陈际泰督师攻打肇庆。
永历政权见调解无望,以广东学道林佳鼎为兵部右侍郎总督军务,夏四敷任监军,会同从韶州调来的武靖伯李明忠带领一万余兵应战。十一月二十九日,双方战于广东三水县城西,绍武政权军监陈际泰临阵脱逃,林佳鼎初战告捷,命令士卒昼夜行军,直奔广州,企图一举消灭绍武政权。绍武军总兵林察指使四姓海盗伪降,设伏于河口全歼林佳鼎追兵,永历将林佳鼎、夏四敷溺水死,李明忠单骑逃出,绍武军大获全胜。消息传到广州,苏观生下令广州城张灯结彩欢庆。
正当南明绍武、永历两个政权自相残杀之时,清将佟养甲、李成栋已率兵攻取潮州、惠州,逼近广州附近,并用所缴获的南明地方官印,向朱聿鐭发出辖区太平的假信息。事情的起由是:
朱聿鐭登位后,为了与同当月称帝于广东肇庆的桂王争夺正统地位,急于扩军,以致收编各路海盗。有潮州海盗杨明兢来见,自称在潮州、惠州一带有十万精兵。朱聿鐭信以为真,封之为“潮惠巡抚”,发给官印,将当地全部官吏的任免权一并授予。杨明兢回乡后,依之拍卖官职,一手收钱,一手交货。隆武二年(1646年)十二月,清将佟养甲、李成栋乘唐、桂两王自相残杀之际,从福建攻入广东潮、惠地区,当地用钱买来职位的官吏纷纷降清,李成栋命令他们仍按时向广州朱聿鐭虚报民情,同时让士兵易明服直逼广州。朱聿鐭全不知情。十二月二十五日,朱聿擙正准备由大学士苏观生陪同,前往检查军队的训练情况时,突被告知李成栋军己抵广州城门。苏观生不信,以妄言惑众罪斩报信人。转眼间清军已登上城墙,除帽露辫,乱箭下射,苏观生方急令关闭城门,调兵作战,但精兵已发往肇庆对付永历朝廷,无法回调。苏观生只得率城中军队与清兵血战一昼夜,清兵本有退意,但守将谢尚政突然叛变,打开城门引入清兵,广州遂陷。苏观生见大势已去,在墙上写下“大明忠臣,义固当死”八字后,自缢死。军监陈际泰被俘,亦不屈死。朱聿鐭见大势已去,拖一床棉被裹身,混入乞丐群中,正准备爬城墙出逃时,被清军追骑擒获,囚东察院。李成栋派人送饮食,朱聿鐭自知必死,严辞拒绝,说道:“吾若饮汝一勺水,何以见先帝于地下!”随后自缢死。死得悲壮。
一说清兵杀入广州城门,朱聿鐭慌忙逃到大臣王应华宅第躲避。给事中梁烘为了降清,骗苏观生自缢后,又带领清兵闯入王宅,搜得朱聿鐭,关押于东察院。清兵送来饭食,朱聿鐭说:“吾若饮汝一勺水,何以见先帝于地下!”坚决绝食,当天晚上趁守兵不备,解下腰带自缢死。
朱聿鐭死,成立仅短短四十日的绍武政权解体,从各地逃入广州城内的明郡王、亲王16人被淸兵捕杀(一说24人)。而绍武朝的主要官员何吾驺、王应华、顾元镜等,竟纷纷降清,其中顾元镜尤为可耻,替清方草拟劝降檄文,文中有语:“既不为首阳之饿夫,即当为识时之俊杰。”
朱聿鐭死后,后人将他与苏观生等十五人,葬于广州城北象岗山北麓;1954年因基建,迁葬于越秀公园木壳岗;1981年再迁葬于该公园南秀湖畔,墓碑中刻“明绍武君臣冢”,上款为“光绪癸未(1883年)孟冬吉旦”,下款为“粤东绅士重修”。1963年3月广州市政府公布“明绍武君臣冢”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朱聿鐭死,朱由榔成为南明唯一的皇帝。客观地说,朱聿鐭算不得好皇帝。他生活作风奢侈;称帝后,为争正统地位,与永历政权大动干戈;对清军则疏干防范,政权存在仅短短四十天就被败亡,同时也陷永历帝朱由榔于危境。但在被俘后,他却表现出了不屈的民族气节,这是值得称道的。由于绍武帝是殉国而死,与南明诸藩王相比,算得上是一位有政治气节的帝裔。因此黄宗羲评价:“若帝之从容遇难,追配毅宗,所谓亡国而不失其正者,宁可以地之广狭、祚之修短而忽之乎?”邵廷采(1648—1711年)亦评价:“唐王兄弟三人,皆儒雅有君人之度,与他藩绝殊。惠宗之遭靖难,绍宗之当末造,皆关世运,非独一家之事。”这些评价皆寄托了对唐王兄弟气节的敬服与其命运的同情。
清学人廷采评价所说的“唐王兄弟三人”,指的是隆武帝朱聿键、绍武帝朱聿鐭、唐王朱聿锷。兄弟三人显然是受到同一家族文化环境的影响,而共同走上了为拯明抗清事业而献身的道路,在南明史上写下了可纪念的一页。隆武帝朱聿键、绍武帝朱聿鐭的事迹已见上述,在此仅附记朱聿锷的事迹如下:
朱聿锷(?-1659年),明太祖朱元璋八世孙,隆武二年十一月袭封为唐王,史称南唐王,与隆武帝、绍武帝合称“南明三圣”。隆武二年(1646年)腊月十五,清将李成栋攻陷广州,绍武帝被俘自尽。而前此十一月十五日,隆武重臣郑芝龙不顾郑成功苦谏,北上福州降清。
永历元年(1647年)正月,朱聿锷率宗族从广州逃到抗清名将王兴控制的今台山大隆洞地区,王兴奉其为主,用船经海路把朱聿锷送至文村(今台山汶村镇)。文村位于万山丛中、四邻大海,易守难攻。王兴于此筑城墙、建城门、挖护城河,修建抗清基地“文安城”,城内设唐王行宫,奉永历年号,用明朝服制,成为独立的文村抗清政权,数败清军进攻,周边抗清组织纷纷来附。时揭阳的益王朱由榛(1647年)、夔州的楚王朱容藩(1649年)各称监国,以与永历帝争长。郑成功在南澳也一度立淮王朱常清(1648)为监国。文村政权则成为当时与这些政权并立的南明五大抗清中心之一。
1648年(永历二年)四月初十日,清广东提督李成栋在朱聿锷的感召下倒戈归明,并胁迫清朝两广总督兼广东巡抚佟养甲也投降南明,奉永历年号。八月初一,朱聿锷令王兴迎永历帝移驻肇庆,并上表臣服,随后又劝郑成功效仿自己做法,废除淮王朱常清监国,奉永历年号。王兴因此受封为总兵,领兵驻守广东恩平、新会、阳江等地,负责扩军屯粮,抗击清军。
永历三年(1649年)十一月,清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仲明合兵2万征广东。次年十一月二日,广州城陷。在广州保卫战中,陈奇策率领战船500余艘,由下川前往支援。朱聿锷、王兴亦协同作战。广州城陷,陈奇策退回下川,朱聿锷、王兴退守恩平。
永历四年(1650年),朱聿锷上表永历帝封王兴为左军大都督、挂虎贲将军印。其与王兴率军转战电白、两阳、三水、顺德等地,准备进攻广州,因孤军无援,无功,退返文村。
永历五年(1651年)一月,朱聿锷斩杀欲赴恩平就任的清知县鲍之奇。清将尚可喜、耿仲明派军来攻,朱聿锷、王兴率军退出恩平城。十一月,清总兵许尔显兵分三路围攻文村,朱聿锷、王兴率部撤离。次年(永历六年)许尔显军撤离,朱聿锷、王兴军重控文村及外围据点,并在文村“熬海铸山,务农积粟”,巩固了包括新宁、恩平两县南部地区的敌后根据地。此后,文村成为李定国与台湾郑成功联络的中继站,双方使者不时经过。
1653年(永历七年)三月,李定国军由广西柳州兵分两路进军广东,攻打肇庆城40天不下,被清援军所败,退兵柳州。次年(永历八年),李定国率军二攻广东,连战皆捷。李军前锋抵阳江,朱聿锷、王兴派兵助攻,克恩平城,活捉清知县王奇。李定国军抵恩平,以虎贲将军王兴部为先锋,再攻广州海上门户新会城;又令凌海将军陈奇策率领舟师攻江门。六月,当王兴军逬攻新会时,文村内奸陈王道向新宁城清知县告密,引清军攻打文安城,朱聿锷、王兴闻讯,不得已回师相救,夺回文安城,取得文村大捷,但却造成进攻新会战役的失利。
永历七年(1653年)八月,朱聿锷、王兴率军攻占江门,杀清广东水师总兵盖一鹏。但因部将陈王道降清,久攻广东不下,战事陷入僵持。十月,李定国亲统抗清联军猛攻新会,先后采取挖掘地道、大炮轰城、伐木填濠等战术。新会被困日久,粮食告罄,城中清守军竟然屠杀居民为食。至十二月,清援军抵达反击,李定国军大败,撤回广西,朱聿锷、王兴军撤回文村。其他抗凊将领陈奇策、萧国龙、邓耀等人亦率领残部,退据深山或海岛继续坚持抗清斗争。
时至永历九年(1655年),朱聿锷、王兴军退居新宁县文村,陈奇策军退据新宁县下川岛,萧国龙军退据阳江永丰寨,邓耀军退据钦州龙门岛,这成为广东最后抗清的几个据点。
永历十年(1656年),据守下川的陈奇策见广东抗清的大势已去,率兵西航,与退据龙门岛的邓耀合兵。清平南王尚可喜趁机派兵进攻朱聿锷、王兴军,但受到有力抵抗,仅占领了广海城。
永历十一年(1657年),尚可喜率兵三万围剿文村,相持数月,折兵万余败还,朱聿锷、王兴军取得又一次文村大捷。王兴因坚持抗战,被永历朝廷累加官保柱国少师、晋广宁伯。同年,朱聿锷的长兄隆武帝朱聿键被永历帝确认死讯,上庙号绍宗,改谥号为配天至道弘毅肃穆思文烈武敏仁广孝襄皇帝。
永历十二年(1658年),尚可喜乘台山饥荒,率兵十万海陆围攻文村,从当年五月至翌年八月,围剿十五月之久。
永历十三年(1659年)八月,文村城中粮尽,将士将树皮草根食尽,饿死者仍执戈缜目,无一兵一卒叛逃。尚可喜知强攻必遭惨重损失,派遣谋士金光入文村招降。当时永历帝在云南无法立足,逃亡缅甸,南明政权已名存实亡。朱聿锷、王兴知大势己去,决心以死殉国,但又不愿部下做无谓牺牲。他们接待了金光,又派使者去见尚可喜议降。降议已定,朱聿锷、王兴召集部下,分发钱财,勉励部下回乡务农,待机再动。朱聿锷又安排宗族潜逃,借“仲质”之名,假明朝刑部尚书何乔新之口,以南宋曾巩自喻立德立言,令族人改随曾皇后姓,隐姓埋名。此后朱聿锷服毒而亡,以身殉国,其尸首葬于何处至今下落不明。王兴安排儿子们逃走后,其妻率15个妾自缢,王兴则将妻妾遗骸放置在火药上,引火自焚,追主而去,死事壮烈。其坟墓志后于1952年11月24日在广州河南南箕村附近的山上被发现,另有其妻妾的遗物金耳环和金手钏等。
至此,南明在广东的最后一个抗清堡垒——文村政权,历时12年宣告灭亡,传承268年(1391年—1659年)之久的明朝唐王裔也就此结束。客观地说,唐王三兄弟坚持反清复明事业前扑后继,至死不渝,在中华民族史上写下了反民族压迫的可歌可泣的一页。后人为了纪念唐家三兄弟,在文村附近修有“三圣堂”,遗址至今尚存。
2021年2月17日
(本章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