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惊叹的朱重八

陈景恪并不知道朱元璋在想什么,他也是越说越兴奋。

不过还保持着理智,比如陈胜那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他就没有说。

“孔夫子打破贵族对学问的垄断,才有了今日这般的地位。”

“商鞅变法,秦国推行军功爵制,才有了一统六国之伟业。”

“汉武帝首创举孝廉,才有了大汉的强盛。”

朱元璋忍不住说道:“哼,秦皇汉武不过暴君尔。”

陈景恪倒也并没有反驳,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三人,在二十一世纪是历代皇帝人气排行榜前三名。

但那是作为后人的我们,站在文明角度来考虑的。

秦始皇一统六国,为华夏大一统打下了基础。

汉武帝打出了大汉天威,开拓西域,将华夏文明的影响力传遍八方。

唐太宗将华夏文明的影响力,推向了封建史的巅峰。

三人对华夏文明的贡献太大了,现在人享受到了三人带来的福利,自然觉得他们雄才大略是明君。

然而在古代,站在民生的角度,秦皇汉武就是暴君,风评并不好。

秦始皇的严苛统治就不说了。

汉武帝大兴土木、极尽奢靡、卖官鬻爵、残忍嗜杀、压榨百姓。

喜好长生宠信方士,甚至将嫡公主嫁给方士。

可以这么说,如果将他的名字遮住,只看他做过的事情,绝逼会认为这是哪个亡国君。

然而他是汉武帝。

这三个人里面,只有李世民,被视为明君典范。

朱元璋出身底层百姓,对秦皇汉武没有好印象,是很正常的事情。

所以听到他贬低这二人,陈景恪并不意外,也不想反驳。

大家站的角度不同罢了。

没必要为了一个古人,争论这些有的没的。

但他也没有附和朱元璋,而是继续自己的话题:

“军功爵和举孝廉,在最初确实为国家发掘了大量人才。”

“然而随着官僚阶层的壮大,他们垄断了孝廉的举荐之路。被举荐上来的,皆为豪强子弟。”

“后来更是出现了九品中正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这也是东汉末年以及两晋南北朝时期,士族门阀猖獗的主要原因。”

“隋唐两朝都致力于打击士族,科举制也就是在那时被确立。”

“然而当时士族力量强大,科举制也只是在士族政治上,撬开了一道缝隙。”

“直到唐末,黄巢和朱温二人将士族屠戮一空,才彻底结束了士族门阀统治。”

“宋朝就是在一张白纸上作画,科举制才变得名副其实,也是在那时得到完善。”

说到这里,陈景恪停下来喘口气。

朱元璋听的心痒痒,催促道:“快说,后面呢。”

陈景恪知道他已经被自己说动,心下很是高兴:

“文和武是国家的两条腿,无文则国不治,无武则国不存。”

“宋太祖得国不正,忌惮武将夺权就采取崇文抑武政策,相当于是先天瘸了一条腿。”

“所以宋代偏安一隅,竟被小小的西夏骑在头上,实在为天下人笑。”

“宋廷为了收买读书人,还说什么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无节制的恩荫官吏,导致了冗官。”

宋朝冗官还真不是科举造成的,三年举办一届,每届少则两三百,多则五六百。

怎么都不可能造成冗官。

真正的原因就是恩荫,只要是有品级的官员都可以恩荫子弟为官。

一品每年可恩荫十人……七品每年可恩荫三人。

是每年都能恩荫这么多。

一個人当十年七品官,就能恩荫三十个人。一辈子下来,家里的猫猫狗狗都能得一个官身。

这才是真正的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当然,没有人会真的将这些名额全用掉。

如果受恩荫的子弟犯了罪,会连累到他本人。

所以一般情况下,都会选择比较有能力的恩荫。

可即便如此,长年累月下来也是个庞大的数据。

宋朝从建国到王安石变法,才过了一百年,冗官已经成了朝廷三大病之一。

有些人考中进士后,要候补几十年才能碰到空缺。

有些倒霉的,一辈子都没机会真正做官,到死都是候补道。

纵观世界史,这都是绝无仅有的事情。

由此可见,无节制的恩荫带来了多大的恶果。

“不论是举孝廉还是恩荫,亦或是征辟,都极容易为人把控,滋养出豪强门阀。”

“只有科举制,才能杜绝门阀的产生。”

“虽然权贵子弟能接受更好的教育,在科举考中有很大优势。”

“可至少也为寒门士子留下了一条晋升道路。”

“所以,对比下来,科举制确实是历代以来,最优秀的选官制度了。”

朱元璋已经被彻底说服,但他嘴上依然不屑的道:

“可科举选拔上来的,多是只会读书的庸碌之人,如何能靠他们治国?”

陈景恪亦认同这一点,那些读书人科举当了官,自己没有能力治理一方,就只能请人帮忙。

于是师爷这个群体就粉墨登场。

可不要小瞧这些师爷,他们也会拉帮结派相互串联。

很多时候,坐在正堂的官老爷只是他们的傀儡罢了。

其中最出名的就是绍兴师爷了。

“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制度,科举自然也有缺点和漏洞,这就需要我们去弥补了。”

“你说的倒是轻巧,如何弥补?”

“办法小子倒还真有一个,让科举取中的士人,去地方衙门当两年的刀笔吏,两年期满再授予官职。”

这是前世的考公制度,只不过前世是有两年基层工作经验才能参考。

现在换成考上之后要去基层锻炼两年。

听到这个办法,朱元璋眼睛顿时就亮了起来:“妙,这个法子妙啊。”

“刀笔吏是最磨炼人的地方,能考中的没有几个蠢人,让他们做两年刀笔吏自然也就懂怎么做官了。”

不过马上他的眉头又皱了起来:“吏的身份低贱,恐怕这些读书人不愿意啊。”

吏在宋朝之前并不低贱,很多人都是从吏做起,最后出将入相。

但到了宋朝吏转官途径被切断,且一旦为吏,就不能再参加科举。

所以吏就成了读书人不屑为之的低贱工作。

哪怕只是让他们去做一时的吏,也是不愿意的。

陈景恪轻笑道:“此事好办,读书人最喜欢折中了。”

“比如我们要求在墙上开个窗户,大家都反对;如果我们提出要扒开屋顶,大家就同意开窗户了。”

“科举也是一样,先告诉大家,考中之后一律从刀笔吏做起。”

“等大家都反对的时候,再告诉他们,去做两年刀笔吏磨炼。”

“如果他们还不答应,那这科举不开也罢,到时候大家就都会同意了。”

朱元璋秒懂他的意思,笑道:“哈哈……你小子够阴损,不过咱喜欢。”

陈景恪等他笑过,忽然严肃的道:“然之前的科举制还有一个很大的漏洞,以及一个很难避免的恶果。”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