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使用快捷键[F11] 享受更好的阅读乐趣)

设置X

第124章 赈济难民

随着人头落地,围观的百姓们纷纷鼓噪叫好。

而周显耳边则听到的更多是‘歌颂青天大老爷’的感恩之言。

“千岁,恶贼已经伏法,这些财物?”

许显纯询问陶之焕带出来的金银细软该如何处理。

周显说道:“全部充公,兑换成粮食,到时候下发给忻城所有难民。”

“是!”

周显随后策马入忻城。

城内早已是一片狼藉。

大街小巷倒错落有序的民间宅舍十有八九都人去楼空。

剩下那些上了岁数的老人们,显然是不愿意再度东奔西逃了。

他们面色淡然的守在空荡荡的家门前,紧紧的等待着生命的尽头。

三天前。

蒙古骑兵攻打大同边镇的情报已经传的整个忻城人尽皆知了。

两天前,他们又听说大同的五十二堡差不多名存实亡。

敌军铁骑兵临雁门关,似乎要朝着这边打过来了。

从那时候开始,忻城的秩序就彻底散乱了。

这里的军事存在已经荡然无存。

军人也跑光了。

问起陶之焕,这个老逼崽子是一问三不知。

搞的周显对北方的战局更加不解。

最悲哀的事情,就是自己带着大明朝的精锐有心力挽狂澜。

可是所有的边陲官员都在给他添堵,甚至人人为了一己之私都在传递虚假的消息。

这走到末期的大明,当真是难带。

现在周显更不确定的是,蒙古骑兵到底打下雁门关没有?

如果打下来,那自己就得重新策划了。

而且那样大明西北地区将会彻底失控。

总而言之,周线目前在忻城已经失去了镇守的必要。

这里粮草没有,士兵没有。

靠啥打?

周显随后带着大军出城。

无论如何,都得去雁门关实地看一看。

正如周显想的那样,雁门关最为大同边镇之内的最后一道天堑屏障。

还算是坚固。

深夜时分,周显进入雁门关。

如果说大明朝辽东战线扼守的山海关是中原屏障,雄虎之关的话。

那雁门关就是整个中华民族融合的族魂之关。

自古以来,雁门便是九塞之首。

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扼守此关的人但凡之上正常,都可以用万人据控十万甚至十几万大军。

因为雁门关的防御有六道。

第一道就是传统的高大的城墙。

而且城墙修建是朝着外侧倾斜的。

根本无法通过攀登而破城。

只能依靠云梯。

但是因为城墙的外倾坡度,所以云梯入城的成功率也很小。

至少十万大军要突破城墙,冲上城楼,需要付出折损三万人的代价。

这还是全军压上剧烈猛攻才能得到的结果。

但是攻破外城墙之后就完了吗?

没有,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敌军穿过外城墙进入城内之后,会发现四周都是高达五丈的陡峭城墙。

四面城墙中间留着三个足球场大小的空地。

可以容纳数万人。

这是瓮城。

这个时候,守军会在四面放箭,居高临下又是一波洗礼。

侥幸僵持到步兵攻破城门,进攻方的兵力又得折损一两万。

两道防线下来,十万大军就只剩下四五万。

这个时候守军会退守到内城。

也就是第三道防线。

而进攻方则必须要加派兵力才能攻克。

若是加到十万人再度攻打内城。

则伤亡必定过半。

然后还有第四道防线,那就是水门。

而大明的九大边镇之中,只有雁门关打造了水门。

所谓的水门则是在关隘下游引水,然后用下游之水灌溉上游之地。

这种逆天的创举,是历史上建造都江堰的李冰父子研发的。

其中雁门关的水城,囤积的就是黄河之水。

在关内呈现梯田的构造一共分为三个阶梯。

每一个阶梯借助地形又是一个大的水池。

进攻的一方想要突破水城,就得遭大水淹杀三次。

再加上水城的横切面很小。

因此纵然进攻方有十万大军,也无法平铺开来进攻。

只能容纳一两万人陆续进攻。

如此一来,经过雁门关的第四道防线,攻击的一方再度遭到重创。

最后一道防线,则是这座关隘两侧的陡峭山势。

守军在山林之中,轻而易举的可藏兵数万。

从而形成一个危机四伏的峻峰峡谷。

进攻方想要通过,又是一番万箭齐发的洗礼……

这就是雁门关!

历代兵家记载之中,天下为数不多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军事要地之一。

周显进入关内,第一时间就是让卢德麟去镇守险要之地。

然后让许显纯去通报关内的守军将领。

自己则站在城下审视着这座历史上饱经兵荒却屹立不倒的雄关。

片刻之后,许显纯前来汇报:“千岁,人来了。”

周显回头看去,只见一行军人正快速往这边赶来。

带头的男子看起来不到三十岁。

他穿着一身老旧的盔甲,上前跪拜:“末将赵子阳参见千岁!”

“你担任何职?”周显问道。

“末将是关内参军。”

“赵将军,平身吧。”周显看到赵子阳身上的甲胄,很多地方已经锈迹斑斑。

这样的甲胄有没有防护力还是个未知数。

但是大明军备的废弛,已是定局。

想要扭转,尚需要时间。

尤其是朝廷刚刚才武装了禁军跟金吾卫的装备。

九边的守军要大量武装,至少需要两年时间。

周显突然觉得有些难为他了。

“谢千岁。”赵子阳起身。

“关内守军还有多少?”

“回禀千岁,关内还有八百守军,都是末将的麾下。”

“千岁放心,他们都是百战精锐,誓与此关共存亡。”

不知为何,有些人的豪言壮语,周显听的非常信任。

但是有些人一发誓,周显就觉得很无感。

或许这就是忠臣良将跟佞臣贪官之间本质上的区别吧。

周显微微蹙眉:“只剩八百守军了?”

“之前大同总兵姜镶给朝廷上书时,说此关守军有一万八千人。”

“另外还有后勤五千人。”

“合计下来,兵力有两万三。”

“千岁,当真如此?”赵子阳脸色大惊。

很明显他也没想到自己的顶头上司会跟朝廷这么吹牛逼。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