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翊、荀正便分别是皖城和芜湖赶来的袁军统领,也是最开始单独分兵来围剿丁靖的袁军部队。
周瑜再次微微一笑,对着孙策道:“伯符,如果按照常理,丁靖他刚刚击退了秦翊和荀正的军队,取得了不错战果的同时,也消耗了不少的体力,因此丁靖军应该会选择见好就收,暂时撤退。”
“但是在居巢时,我曾亲眼看到乐就军被丁靖军击溃的情景,那个时候,我便知道丁靖军是一支悍勇如虎的强军,这样的军队嗜战如熊,绝不知道什么是见好就收,因此我料定只要我军露出一点破绽,丁靖军必定会再次主动前来进攻。”
“而加上丁靖军刚刚击退荀正和秦翊,战斗力和马力都不是全盛时刻,此时我军骑兵趁机杀出,他们逃走的可能性大减。”
“因此,我才让伯符你等道荀正、秦翊二军退回来之后,再引军前来出击剿杀丁靖的。”周瑜仔细地述说道。
听完周瑜的解释之后,孙策也瞬间想明白了此中缘由,对周瑜的计谋以及局势把握,更是格外敬佩。
孙策激动地点了点头,不禁赞嘆道:“公瑾,你可真是我的智囊啊!你我兄弟协力,何愁大业不成!”
听到孙策的话语,周瑜的脸上也露出微笑,似乎也预想到了他兄弟二人,驰骋江山的画面。
……
转瞬间,两个时辰过去了,丁靖和孙策的两方人马,依旧你追我赶的不止。
然而长久的快马奔驰,对双方而言都是极大的负担,甚至可能对自己的战马造成不可挽回的损伤。
因此到了最后,双方皆不得不放弃全力奔驰的行为,而是选择稍微降低了战马的速度,以相对较慢的速度追逃。
此外,由于丁靖军的战马,全都是上等的良马,速度和耐力都比孙策军的寻常战马高上不少。
以至于丁靖军虽然冲锋了几轮,但是在驱马撤逃之上,却是一点也不露下风,令孙策军始终未能追上过,只能远远的追赶不落,防止被丁靖军彻底甩脱掉。
然而,丁靖却知道,继续这样逃跑下去也不是办法。
按照现在这种情况,他们胯下的战马应该再坚持不了多久了,他们必须在战马力竭之前,将孙策军彻底甩掉才行。
要不然,等到战马倒下之后,他们也只能弃马步逃,到时候就算他们成功逃脱,也将彻底失去骑兵的优势,这对他们之后的各种行动,实在太不利了。
这时候,丁靖看了看附近的地形,发现他们不知不觉间,居然已经逃撤到了临湖县的边境,再往前行进的话,就要抵达巢县境内了。
而这淮南最大的内湖巢湖,便在这巢县境内之中,正是因为巢湖的水系丰满,导致巢县境内大多土地,都是湿润润的软土,这就更加不适合骑兵疾驰。
此刻,摆在丁靖面前的问题便出现了,是继续选择北上,还是转向朝西面进发呢?
如果继续北上的话,要是孙策军继续追击而来,那么丁靖就必须进入巢县境内流窜,而一旦进入巢县,则丁靖的骑兵优势将再次锐降,并且距离大别山这个后撤之地,也更加遥远,说不定丁靖可能因此,而没机会潜入大别山,偷偷离开淮南。
但是如果选择转向朝西进发的话,将会遇到一些从庐江城而来的袁军,如此便有了自投罗网的可能性。
犹豫了片刻之后,丁靖决定还是继续向北,哪怕会因此进入巢县境内,他也管不了那么多了。
因为,丁靖知道自军的战马体力,已经接近了极限。
这样的马力状况下,他们根本跑了多远。
而丁靖如果没记错的话,从这里直行向北数里处,便是临湖和巢县的交界,而在这两县的交界处,便是一条大河。
这条大河名为杭阜河,是滚滚长江的一条小支流,在杭阜河的东北面,便是巢县地界,而杭阜河的西南面,便是临湖县地界。
根据丁靖打探的情报,这条杭阜河差不多有一人深,而且水流湍急,没有船只和桥樑的话,常人根本不能横渡。
而横跨杭阜河的桥樑也不多,全河各处统共才十多处,而丁靖军正前方的位置,便刚好有一座跨河的木桥。
只要丁靖军能够在马力耗尽之时渡过木桥,然后再赶紧将木桥摧毁,则孙策军就被暂时隔绝在杭阜河南岸了。
那时,他孙策对近在咫尺的丁靖军,也只能无奈兴嘆了。
(本章完)
第391章 桥
于是乎,丁靖也不再纠结犹豫,立即引军向着正前方开始加速驰骋,目标直指巢县。
同时,追击在后的孙策军,亦是看到了丁靖军的一举一动。
“公瑾,丁靖一伙竟然还不改变方向,反而加速前进,他们这是要直接进入巢县么?”孙策看着丁靖军的奔驰方向,有些疑惑的对着身旁的周瑜问道。
周瑜亦是有些诧异,不禁推测道:“看他们这前进方向应该的确是去巢县的,只是巢县临近九江郡,且巢县的土地,因为巢湖的关系,而有些不适合纵马疾驰,那里根本不是最佳的骑军逃蹿选择呀,难道这丁并虎真的是有些慌不择路了么?”
孙策哈哈一笑,叫道:“公瑾,说不定这丁并虎真的被我们追的抱头鼠窜,而变得慌不择路、急不择途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