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武安军

听到赵元的话,在场的众人都是非常兴奋。正所谓人的名,树的影,无论是想要干什么事业,名声都非常重要。

造反也是如此,君不见李自成为十三骑败逃商洛山,等到他再度复出之时又能聚集起数十万的大军。这固然与当时的历史环境有关系,但是李自成那偌大的名声起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

反观义军那些大小头领取得名号都是响当当的,什么扫地王、什么混世王,似乎不带个王号就低人一等,为的就是打出名号吸引人来投奔。

之前也曾经有人提出让赵元建营立号,但是却被赵元找理由拒绝了。但是现在时机已经成熟,赵元便主动的提出这一件事,而在场的头目都提出了他们自己的想法。

龚珍严肃道:“大当家的,不如咱们就叫常胜军,寓意咱们永远胜利。”

李登科却是有着不同意见,反对道:“这世上哪有常胜不败的军队,最关键的要得到民心,正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咱们如果能够得到陕北的民心,必定能够开创一番王图霸业。”

赵元笑着说道:“两位讲的都很有道理,无论是武力还是民心都很重要。只有拥有强大的武力,咱们才可能一路击败明军。只有安定了民心,咱们才有可能拥有与朋庭对抗的根基。所以我提议,咱们干脆就叫武安军。以武御敌,安定民心。诸位意下如何?”

在义军中早已形成了民主集中制,所谓的民主是所有人都有发表自己意见的权利,所谓的集中是最终的决策权集中于赵元一人,由他圣心独裁,乾坤独断。

因此其他的人自然不敢反对,纷纷出言附和赵元这个名字起的好。

而这也是赵元所期望的,他要的就是在队伍中绝对的领导地位。虽然集体决策能够提高决策的合理性,但是显然在当前的环境下,保持对队伍的掌控力才是最重要的。

……

几日后,延安府城,三边总督府中。

洪承畴看着风尘仆仆的曹文诏,顿时心中生出了一种不好的预感。

果不其然,曹文诏向他讲述了官军的失败经过。

尤其是听到义军有十几门大炮之时,饶是洪承畴精通养气之术都不禁为之色变。

他实在没有想到,一伙凤凰山的义军竟然能拥有如此强大的重炮,这也让他对大明朝那些中饱私囊的贪官污吏更加的愤恨。

这群脑满肥肠的东西,真是愚蠢至极!虽然说挖大明朝的墙角不是一件什么稀奇的事。但是这些家伙竟然连大炮都敢卖,让他洪大人陷入了如此不利的局面。

洪承畴恨不得将这些家伙挫骨扬灰,但是转念一想,大明像他洪大人这样忠君爱国的人确实少见。朝廷的事业不得不依靠这些人去办,因此他洪承畴要学会隐忍。

当然接下来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去解决这一帮义军。

如果选择强攻势必会造成很大的伤亡,洪承畴自然不是傻子,他一眼便看出了凤凰山反贼的命脉所在。

那就是粮食,凤凰山本身没有多少适合产粮的田地,只要他洪大人严查走私,掐断凤凰山的粮道,那群贼子无论武器多么的精良,也必将不攻自破。

于是乎,洪承畴勉励了曹文诏一番,让他不要失去信心,整军备武来等待之后的差遣。

对于这位崇祯皇帝的爱将,洪承畴自然不能用对待寻常武将的态度。

他洪大人最会的便是看碟子下菜,若不是他在官场中圆滑自如、长袖善舞,即使他有着再大的才能,也不会年纪轻轻就爬上了三边总督的高位。

被俘虏的延安指挥使吴明自然成为了这一次战败最好的背锅侠。

甚至这一次的奏则,洪承畴都已经在心中拟好了腹稿。

臣曹文诏承蒙圣恩,率军围剿陕西反贼于凤凰山。然延安指挥使吴明贪功冒进,大军惨遭敌军埋伏。一时间,数千贼军于凤凰山间杀出,檑石滚木不计其数。臣虽奋勇当先,尽力援救,斩杀贼军无数。然贼军众多,且臣所率马军不善于山地战,臣虽身负数十创,然终为贼军所败,陷指挥吴明于贼手。此乃臣一人之疚,请陛下降罪,臣虽万死亦难偿陛下天恩。

罪臣曹文诏顿首。

对于崇祯皇帝的性格,洪承畴自然再了解不过。

像那些成功的为君者,都懂得隐藏自己的喜怒哀乐,让臣下琢磨不定。

但是崇祯皇帝毕竟没有经过专门的帝王训练,因此在任用手下时全凭自己个人的感观。只要你能够得到他的信任,你就会得到破规格的提拔。

对于手下的爱臣,崇祯皇帝在某种意义上还是比较宽容的,当然前提是你不要犯下像袁崇焕那样原则性的错误。

因此洪承畴教导曹文诏以退为进,主动承担责任,但是却要把失败的原因推在吴明的身上。

这是一种官场上的艺术,事情没有办好主要原因一定要推到手下的头上,这是为了隐藏你的无能。但是作为领导也要学会主动承担责任,这是为了让上级看到你的担当。

至于这一次战败的真正原因,洪承畴却是半个字也没有提。

因为他知道,若是他动了那些人的利益。保不齐某一天,他洪大人就会被他最忠诚的家仆推到洪家的池塘中,来一个不慎溺水而死。

对于洪承畴等人的勾心斗角,赵元自然不清楚。

但是就算他知道了这一切,依旧会将主要精力放在练兵之上,毕竟在这乱世中只有武力的强大才是一切的基础。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