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8章摆脱掣肘

“靖皇如今给了江承军反击的口实,一是劫杀张洪波,证据就是张洪波带回的骁骑卫军用,二是调驻了吴城军,那是非常明显的不利于张氏的现象,有这两大口实,江承侯应该借机的煽动了江承军上下,出兵灭了吴城军,若是轻易胜了吴城军,就会使得江承军心昂扬,而吴城军的覆灭,不只会让江承军获得了更多的军力,还会吓的靖皇不敢再兴兵常郡。”陈锦柏继续说道。

“江承军若是灭了吴城军,会吓的靖皇不敢兴兵讨伐?”廖叔伯置疑道。

陈锦柏讥讽的笑了笑,道:“江承军为什么能够存在,那就是先皇迫不得已造成的,如今的靖皇,更是只愿意一味怀柔,非常的忌讳妄兴兵事。

你看看京城的驻军,什么时候出征过,那就是虚有其强的弱军,京军的将官,几乎都是只知道享受的官老爷,靖皇的京军,只有吓唬的作用,一旦江承军凶悍发了威,之后再上书请求严惩劫杀张洪波的京军凶手,靖皇必然会妥协,之后找个替罪羊的顶罪息争。”

廖叔伯犹豫一下,道:“那么说,去常郡的吴城军,可能会危机了。”

“是有了危机,这是我得到吴城军扩编后,猜想的可能,如果只是千兵吴城军,那能够由刘大灿主导的进退自如,可如今是三千吴城军,大半还是万斌的亲信统领,那就造成刘大灿很难影响了万斌的决策,而且三千人的吴城军,一旦面对进袭,不战而退是大罪。”陈锦柏回应道。

“公子可有了对策?”廖叔伯问道。

“没有很好的对策,而且猜想毕竟不是事实,我只能知会了公主,命令刘大灿和王平所属,归京护取军用,用抽身事外的办法,避过可能存在的危机。对于如今的万斌而言,应该希望刘大灿和王平离开了吴城军。”陈锦柏回答道。

廖叔伯点头,道:“置身事外,那却是没有办法的下策,一旦万斌真的被灭,他们也是会受牵连的。”

“是下策,所以只能是明离暗不离,刘大灿和王平离开本军,可以在后方几十里外驻扎,离开万斌之后,使斥候灵活的监视江承军。”陈锦柏回应道。

廖叔伯恍然,道:“独立成军后在摆脱万斌的掣肘。”

陈锦柏点头,道:“当然还有另一个可能,江承军没有那个魄力悍然发兵,但却不想让吴城军在常郡落足,所以可能会冒充匪人,或者勾结越国军队袭灭吴城军。”

“是有那种可能,若是我,会择了暗袭之法解决来犯危机,毕竟造反的后患太大。”廖叔伯回应的说了自己见解。

陈锦柏一笑点头,道:“明早,我就让姚松带信离开,先去公主府得到手谕,然后赶去常郡见两位哥哥,我只能去信提醒,具体的,还得由哥哥们自己灵活应对。”

廖叔伯望向了东方,道:“公子,这里距离常郡不远,不如属下跑一趟去尽早提醒,金坛县不会有什么战事的。”

陈锦柏想了一下,点头道:“也好,不过你与许海一起去。”

。。。。。。

同一天的夜晚,华灯初上,金坛县城的一座府宅内,王崇承沉着脸坐在椅上,他的眼睛流露着怨毒,王英神情谨慎的立在两米外。

王崇的怨恨之深,可以说是有生以来最重的,他被老爹的来信,骂的狗血喷头,一向自傲自大的他,从小就被奉承为王氏一代中的杰出人物,但这一次,他的失误,使得他成了一个傻瓜般的笑话。

“下令,命令隐兵灭杀了陈锦柏。”王崇在静坐了一时后,突然暴走的嘶声狂叫。

王英一惊,迟疑一下,回应道:“大人,隐兵若无家主的允许,是不许随意启动的。”

“放屁,我父亲在京城,有权节制所有王氏的势力,陈锦柏已是王氏头号敌人,必须灭了他,你去密令召引,我知道陈锦柏营中有隐兵。”王崇勃然怒斥的命令道。

“诺,属下这就去。”王英无奈的应了,他惹不起王崇,不敢拒绝劝告,也知道劝告无用。

。。。。。。

英王剿匪军在金坛县一驻就是四天,王崇一直躲在县城里偷闲,陈锦柏也不知道都虞侯是否去请示过开拔,不走也好,每日与营军操练习武,下湖寻吃食,却是有如了度假。

廖叔伯去见刘大灿和张三,一天就来回了,带回了不好的消息,果然如陈锦柏所料,万斌和刘大灿在军中,已然出现了裂痕。

据刘大灿所言,开始剿匪时,万斌很愿意听取刘大灿的建议,可是即将抵达常郡时,京城的一个信使到来之后,万斌的行事就变了,对于刘大灿的各种军事建议,多数有了拒纳,甚至刘大灿建议在什么地方适合扎营,万斌偏就择另一个地方驻扎,如今刘大灿已经不说话了,刘大灿怀疑,万斌的变化,可能是靖皇的来信说了什么。

陈锦柏当然能够猜出靖皇大略说了什么,必然是斥责万斌不能没有了主帅的主见,要树立主帅的威严,要行使主帅的权柄,要牢牢掌控了吴城军,不能纵容刘大灿和王平把持了吴城军。

廖叔伯带回的信息,让陈锦柏明白了,靖皇已然开始猜忌了公主府的势力,主因应该还是源于苍南县的一战,陈锦柏的胜利,公主府将士的善战,触动了靖皇的敏感神经。

靖皇立公主府的本意就是利用,可是公主府一旦有了失控的迹象时,靖皇就会生出了不安,甚至是后悔扶植了公主府,但初立就削夺权力,却是好做不好听,所以靖皇知会了万斌要有夺权的觉悟,而对这里的陈锦柏,则压制的只能拥有营将之权。

廖叔伯说,刘大灿已然进入了低调行事,不再参与任何的军事决策,如今就与王平在一起,操练左营将士,而万斌也给面子,对左营之事不予干涉,两个主将很快的,默契的达成了事实上的大小分军。

对于陈锦柏的提醒,刘大灿只想到了匪袭和越军,却是没有认识到江承军的威胁,而对于陈锦柏的置身事外的策略,刘大灿回答说那很难做的到,原因一是他为掌刑的都虞侯,二是万斌那个人其实非常精明,不是一个只知道争权的利欲熏心之辈。

万斌非常清楚左营的存在,才是目前吴城军的核心力量,其它新组的四个营军士兵,那就是左营在震慑,右营的牛山奇也颇有将才本事,只是所属少有悍将,都是没有经历过战事的将官,事实上就是工部侍郎的势力使任的,牛山奇与大多数所属将官的关系,与陈锦柏之营军倒是类同。

刘大灿言说,就是有公主的手谕,万斌也只能让牛山奇军离开取军需,而且万斌也一样警惕着有可能的袭战,总而言之,万斌的军武经验是不如刘大灿,但其思维并不古板,对于利害权衡,能够不拘一格的行事和用人,可以说,是位合格的主帅。

说及军需,刘大灿却是不客气的言说缺少弓箭,一路剿了几次匪,都没有获得军用弓箭,弓箭是最好的攻防武器,能够减少了伤亡,而就是左营,也只有二十三张品质一般的弓,而且还没有重弓。

廖叔伯自己承认,是在叙说苍南县战事时,透露出私藏了弓箭,陈锦柏一笑而过,他没有必要怪了廖叔伯多嘴,苍南县战事是他的一次荣耀,让刘大灿知道了,那吴城军自然也会传开了,如果再能够送去一些战利品,那就能够让吴城军将士完全的相信。

问题是,他送私藏的弓箭给吴城军,会不会惹了祸端,靖皇既然有了猜忌之心,那送弓箭就成了一个问罪的由头,明送不宜,暗送又没有获得军心的回报。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