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农业与移民

北门市,罗台镇,小河村,一个在汉国版图上,十分不起眼的小地方。

甚至可以说,大部分汉国人,都没有听过这个地方。

罗台镇在墨西哥时期,甚至连一个镇子都不算,充其量就是个放牧的草场。

当地靠着一条名叫罗台河的小河,水资源还算丰富,耕地条件也还可以,但就是这么一个地方,被那些墨西哥殖民者拿来放羊,你就可以看出墨西哥共和国的统治,有多么低效了。

而当汉国统治这里之后,尤其是最近新来了一批数百人的新移民,罗台镇因为地理情况,以及水资源丰富,被规划为棉花种植产区。

从美国引进了长绒棉,现在正在这里种植,目前还属于实验阶段。

此处还是汉国农业研究院分院所在地,专门研究棉花种植。

而棉花产业,目前是汉国工商部扶持的重点产业。

按照汉国的最初的计算,他们目前是先在汉国实现棉花大面积自产,然后对外出口(尤其是对英国出口),而随着播种面积越来越大,光靠出口肯定是不能消耗这么多棉花。

那么第二条路,也就出来了,那就是纺织业。

而第一次工业革命看似是由蒸汽机带动,但是其核心以纺织为主的纺织工业,以及煤炭钢铁工业为主的重工业,这其中还要加上机械制造。

无论从历史,还是后世的经验来看,纺织业都是后发国家,完成工业化,或者说积累第一桶金的不二选择。

除了纺织业能够赚到钱之外,最主要的是纺织业的就业人数,哪怕是在后世,也是遥遥领先的,不信你去看那些第三世界国家,光一个纺织业,养活了多少人……

而汉国目前基本上还处于原材料阶段,至于说纺织业,还只是民间的普通纺织工厂,远远没有到行程规模的程度。

对于这些,汉国政府心知肚明,所以一边加快对棉花种植的普及,一边开始整合汉国境内的纺织工厂。

最主要的就是用大企业吞并小企业,以整合整个汉国纺织市场的资源与资金,然后再集中从英国引进技术与纺织机器,乃至管理技术,从而达到提升纺织业整体产业技术与规模。

甚至汉国政府还组建了一个纺织协会,邀请民间的纺织企业加入,共享资源与技术,乃至商业信息。

这样的协会还有很多,诸如钢铁联合协会,煤炭联合协会,机械联合会等等各种各样的协会……

客观来说,这些协会的出现,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汉国的产业进步,就像刘鹏所说:

“你不能指望一群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能够有多大进步,伱能做的,就是把他们整合起来,让他们在一间教师学习。”

而汉国也确确实实是这么做的,所有你能看到汉国各行各业都有属于自己的协会,哪怕是在农村,在各个村,都有当地的民兵队,每年的上半年与下半年,只要不时是农忙季节,所有满十六岁的男性,都必须参加至少半个月到一个月的集训,具体的时间,由当地的情况来决定……

但这也侧面说明,汉国是一个怎样的国家。

相比于这个时代欧洲乃至全世界那松散的管理,汉国的户籍制,身份证,乡镇兵役制,扫盲班,卫生条例,大批量基层医生,用降维打击来形容,都恰如其分……

“杨师傅,累了吧,来……喝口水。”小河村的一处地头,来自神州的移民李大头拿着一碗凉白开,递给了农业研究院的研究员杨连运,“今天天真热,跟我老家有一比……”李大头用已经被汗水浸湿的灰白毛巾,擦了擦自己头上的汗,有些怀念的对杨连运说道。

“李兄弟,老家哪里的?”杨连运接过茶碗,大口的喝了起来,喝完之后,对一旁的李大头询问道,“听李兄弟的口音,像是粤省人?”杨连运喝完茶碗里面的凉白开后,继续对李大头询问道,他之所以这么问,是因为李大头的国语,有一股岭南的味道。

他早年在刘家堡念书的时候,同桌就是一个广府人,他对他的口音,那可以说,相当熟悉。

这也是他认为李大头是粤省人的原因。

“对,怎么,杨师傅也是粤省人?”李大头有些好奇的对杨连运反问道。

“我……我老家苏北的,也是个不走运的人。”杨连运有些自嘲的回复道,“当初跟着陛下来到这北美,所求的不过是太平罢了,现在咱们立了国,有了家,这也算没白来了……”杨连运满怀感概的继续回答道。

在杨连运看来,虽然他混的不是最好的,毕竟和他同期的学生,现在最次也是一个科长,大部分都是处长以上的官……

别的不说,就说他那一届的,其中一个都做市长了。

但杨连运没有一点抱怨,他是什么材料他很清楚,根本就不是当官的料,还是和这些棉花打交道,更好。

杨连运看着地里的棉花苗暗自琢磨道。

“哎呀,杨师傅还是从龙的功臣啊……”别管杨连运自己怎么想,李大头一听他是刘家堡时期过来的,立马惊讶道,在李大头这个没有什么见识的人眼里,刘家堡时期过来的,那不就相当于戏文里演的,开国功臣吗??

“什么从龙不从龙的,我啊,也就是个小喽啰。”杨连运听后,心里虽然有些得意,生出一种,老子当年也是随万岁爷入关的感觉,但是表面上,依旧做出一副无所谓的模样。

“杨师傅怎么也算是个跟过大王的人,你像咱们,这辈子,也就是个庄稼汉的命!!”李大头对杨连运的谦虚不以为然,反而很羡慕杨连运这种泰然处之的心态。

“什么庄稼汉,庄稼汉,都是为咱们汉国做贡献嘛……”杨连运听后,对李大头反驳道,“现在整个太子殿下提倡,实业兴邦,产业兴国,咱们种棉花,那也是有贡献啊……庄稼汉怎么了,没有咱们种的棉花,他们城里人穿什么?”杨连运对李大头教育道。

嘴里的大道理,一套接一套,把李大头忽悠的一愣一愣的。

甚至生出一种,我是汉国建设者的感觉,这个国家,我也是参与过的。

“要知道,咱们虽然是做最基础的工作,但是咱们也是产业链的中最重要的一环,没有咱们种的棉花,城里的工厂就干不下去,机器就启动不了……”杨连运对李大头大谈什么产业,什么是产业链,乃至什么是基础原材料,让李大头听都听不懂,最后总结一句:

“还是杨师傅有学问啊……”

随后杨连运就一边和李大头闲聊一些家常,一边田间地头,还在辛勤种植棉花的移民。

移民们弯着腰,将种子播撒在已经平整好的田垄内的一个类似于罐子的土窝里,所有人干的都十分起劲,因为这是他们自移民以来,第一次耕作自家的土地……

华人骨子里对土地的依恋与热爱,在来到北美后,得到了完全的释放。

“吃饭了,都别干了……”

就在这个所有人干的起劲的时候,七八个妇女提着箩筐来到的地头上,对地里干活的男人喊道。

听到这话,所有人在把手中最后一点种子播撒下去后,立即爬了上来。

几个妇女打开箩筐,里面是热气腾腾,一看就是刚蒸好的馒头,还有一些家里种的小菜,小菜中,还能见到一些荤腥。

虽然不算丰盛,甚至一个人只能分到几片肉,但是所有人都吃的很开心,对于他们来讲,这样的日子就像梦里一样。

因为刚刚移民每多久的缘故,除了生长速度快的一些蔬菜,汉国政府贷款给他们那些,包括鸡鸭猪羊在内的牲畜,还属于幼年,只能选择在田间放养,然后加上一些便宜的粗料喂养,到目前为止,连鸡这种长势快的牲畜,都还没有到达要下蛋的程度。

所以当地人吃肉,主要是去附近村镇买那些印第安,印欧混血家里饲养的,要么就是去镇上采购。

因为刚来,欠了一屁股债的缘故,所以大部分人都是省吃俭用,像今天这样能吃到肉,还是看在今天是播种日子,还有一个重大的原因,就是上面派下来指导的杨连运,杨师傅也在这里……

人家下来帮他们,他们总不能连肉都不给人家吃吧!!

“大头,你过来……”李张氏对正在啃馒头李大头招呼道。

“啥事?”李大头有些不知所措的叼着馒头,就走了过来。

“给你的……”李张氏小心翼翼的从怀里掏出一张被纸包裹的热乎乎的牛肉大饼,塞进了李大头的手里,“快吃,今天到镇上给你买的,刚热过的,趁热吃。”李张氏面色红润的对李大头说道。

自从来到汉国之后,经过船上,以及下船后的调养,吃了些从未吃过的好东西,李张氏再也不复原来那面黄肌瘦的模样,看起来比一般这个年纪的女人,还要漂亮。

“你哪来的钱?”李大头看着手中热乎乎,还冒着香气的牛肉大饼,随后回头看了看,赶忙把李张氏拉到身边询问道,“你……你动那十两银子了,我不和你说了,那是给咱儿子娶媳妇的钱,那钱可不能动啊……”李大头误以为李张氏把原来移民的十两银子拿去花了,面色焦急的说道。

“什么跟什么啊……那十两银子,跟儿子有什么关系,再说了,你怎么知道那是儿子,没准是个闺女呢??”李张氏看着眼前面容焦急的李大头,没好气的回答道。

“我小时候,县里的莫半仙给我算过,说我命中注定有两个儿子,没有女儿,这不是儿子,是什么?”李大头说着说着,直接上手抹着李张氏微微隆起的小腹,脸上露出慈爱之色,这是一个父亲的本能。

“对了,你不会真的把那十两银子花了吧?”李大头很快又担忧起那十两银子的事情,那十两银子被他从神州带到船上,一路上提心吊胆,深怕被偷了,就连睡觉都要把那十两银子塞进内裤的缝合的袋子。

而到了汉国,虽然根据人口,获得了六十亩地(肚子里的也算一个,也正因为如此,人口出生率最近暴涨),但是对于刚刚因为农具种子牲畜,以及房子,负债累累的李大头一家来说,那十两银子又成了宝贝一样的东西,尤其是多了一个孩子后,更是如此。

在李大头的计划中,还的了债,就把那十两银子留着给儿子娶媳妇,要是遇到灾年,还不上债,那就拿这十两银子抵债,怎么着都有一个保障。

也正因为如此,李大头才会对那十两银子那么看重,这哪是十两银子,这根本就是他未来的儿媳妇和他们家以后的退路啊……

“谁动你那个十两银子了……”李张氏看着李大头那副小气的样子,脸上立马露出了不屑之色,“这肉饼是我在镇上纺织厂,帮工赚来的……”李张氏看着满脸疑惑的李大头,随后面露骄傲的对他说着最近发生的事。

“吃吧,别凉了……”看着对自己目瞪口呆的丈夫,李张氏一脸骄傲的说道,毕竟这女人挣钱,其实在神州工商比较发达的沿海,以及像杭州这样出产大量丝制产品的城市才会有大量女工,而一般内陆以及山区的女性地位普遍不高,主要依附于丈夫或自己的家人。

所以李张氏对自己能赚钱,是很骄傲的,恨不得回到神州,给她们家那些背地里笑话他找了个穷鬼汉的七大姑八大姨瞧瞧老娘现在过的有多好,家里不仅有六十亩地(以后可能是一百亩),而且现在一个月也能赚个块把华元,等转正了,一个月有两块多呢!!

气不死那些王八蛋!!

“哎……”李大头看着满脸神气的李张氏,就和不认识一样,随后大口的吃着手中还热乎,冒着热气的牛肉饼,心里说不出什么滋味。

在罗台镇上有一家专门制造汉式机制布的工厂,厂里都是从英国引进的机器(虽然是二手),因为这样的企业,在整个北门市还不多,尤其是在那些不喜欢自己织布,喜欢买布找裁缝定做的印第安,混血百姓,销量出奇的好。

这种机制布,反而在那些习惯自己织布做衣的新移民那,打不开销路,毕竟这些人来汉国之前,所接受的教育就是男耕女织,你让他们买布找人做,那根本不可能。

虽然如此,机制布在本地百姓,以及本土华人那的销量却是很好,从小生活在衣食无忧美洲的华人早期移民,以及其后代,更愿意购买工厂里的半成品,以及成品工业产品,对什么事都亲力亲为,根本就不敢兴趣。

以至于那些男耕女织的新移民在某些本土华人的口中变成了,老古董,过着一千年前的生活方式。

甚至还有本土华人造谣新移民不刷牙,不洗脸,甚至不洗澡这样的谣言。

虽然确实有个别移民素质确实太低,但是大部分移民经过在船上一个多月的文化教育,也知道了什么是刷牙,什么是卫生,不是什么一问三不知的生番土著。

但这件事也可以看出,对于大量华人移民,不是所有本土华人都支持的,其中有一部分就比较敌视。

这部分人主要是抱着,老子是从龙功臣,这汉国是老子这帮人,一刀一枪打下来的,这帮新移民有什么,一上来就分二十亩地,虽然老移民因为战功等原因,获得大量土地,几倍,甚至十倍于新移民,但是他们就是不满。

哪怕这些老移民拥有大量社会地位,掌握大量财富(主要是在战争中积累的财富),但是他们就是看不惯那些土包子模样,坐个轨道马车,吃个奶油蛋糕就直呼这是天堂的新移民。

“奶油蛋糕,那是爷吃剩下的,爷小时候,就在刘家堡吃过了!!”

这是很多本土移民,尤其是刘家堡时期长大华人的心态,他们对于自己刘家堡的身份,十分骄傲。

而当初在统治加利福尼亚,打墨西哥时期时,大部分本土华人,都已经是班,甚至队以上的军官,在地方,最次的都是警队队长,镇长这样级别的官员。

自然而然,在那些本土华人就成了又穷又土,还拿他们好处的家伙。

甚至还有极个别的,宁愿和本地白人联姻,也不和华人新移民的事情,美其名曰,本土白人更熟悉,从这就可以看出某一部分本土华人什么心态了。

对于这样的情况,刘鹏自然要整肃,对那些辱骂,欺负新移民的本土华人,要么降职,严重的直接丢官夺职。

还有就是加大宣传华人之间同根同源,都是炎黄子孙,要团结,不能内斗,然后召集本土那些有名望的家庭,让他们家最少娶一个新移民女子,而且要求地方官员必须要到新移民所在区域任职至少一年,才可以继续升迁,要不然不予通过。

通过多种办法,刘鹏才把目前一部分本土华人歧视新移民的事情控制下来。

这件事也让刘鹏做梦也没有想到,最先反对新移民的不是那些白人,甚至是印第安,乃至混血,而是他们华人自己。

求打赏,求全订

(本章完)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