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

第70章

王资这段话的意思也很简单,就是告诉刘瑾——我王资不想只局限于京师这里,京师的局限太大了。

王资现在在京师外围建设的金坷垃工厂区,已经有近十万的流民聚集了,

自从王资开始建设金坷垃工厂区后,弘治朝的老东西就开始不懈余力的攻讦王资与他的金坷垃工厂区了,

王资在京师外大动干戈的大兴土木这件事,在文臣的奏折中,说好听点是王资可能有谋反的可能性,说难听点就是王资这件事就是在为谋反做准备。

如今是刘瑾加正德皇帝都在强保王资的金坷垃工厂区,且金坷垃工厂区的的确确为安置流民做出了贡献,

更重要的王资在金坷垃工厂区并没有安插亲信,所有的管理人员都是刘瑾一党,只有极个别管理人员是正德皇帝的亲信。

如果王资这件事放在弘治朝,按照弘治皇帝的尿性,王资早就被抄家斩首了。

就算王资真的是毫无异心,弘治皇帝为了安抚文臣也会让王资死无葬身之地。

刘瑾听着王资的话语,也明白了王资为什么要离开京师,

“这么说,你是觉得京师里施展不开手脚?”刘瑾说道。

“是啊,如果是最开始淫奇欢合散和食品添加剂就算了,最近我又开始搞起来铁器了。”王资有些无奈的说道。“这铁器的利润,要是我在京师大张旗鼓的开始生产铁器农具,你觉得咱们俩几个脑袋够砍?”

“你真的要搞铁器?”刘瑾反问道。

“那还有假?”王资回道。

王资站起身来,从东海酒楼的柜台下取出了之前展示给正德皇帝的铁锄头。

王资拿着这把用新式高炉炼钢生产出来的铁器给刘瑾看,同时说道:

“全大明现在各地都在给当地农夫发放农具不假,可是各地官员却依靠此事中饱私囊。”

“各地政府发放给百姓的农具的质量甚至不如木质农具的质量好。”

“所以大明各地的百姓还在用高价购买各地私产的铁质农具。”

“就算大明的百姓私下自己购买的铁器农具,也难以使用一年以上。”

“可是我生产的这种新式农具,质量比他们的铁器农具好能用四五年就不说了,价格还能比那些劣质农具只低不高,”

“你说我的铁器作坊要是真开张了,那全天下的农夫都用我的农具,五年一换,”

“就算我一把铁锄头只赚几文钱,那么多把铁锄头我能赚多少银子?”

“刘爷,你想想这天底下有比赚全大明人钱赚钱速度更快、赚钱数量更多的生意吗?”

刘瑾觉得王资说的有点过于简单了,要是做出好铁器就能赚钱,那么为什么大明一百多年来,就没一个人想到呢?

铁器与食盐乃是大明利益关系最为庞大的两条商品利益链,

先不说别的,各地官员可以指定特定的铁器作坊生产农具,

就算当地的铁器作坊生产出来的只是几根木头棒子,只要他们孝敬给当地官员足够的好处费,

他们的木头棒子就能优质农具的价格,卖给当地的政府,

当地政府就能用这些劣质农具以次充好,发放给当地需要农具的普通百姓手中,

刘瑾也知道铁器的利润有多么庞大,可问题是怎么保证各地官员一定将这些优质铁器收购呢?

如果王资也像各地铁器作坊一样,花重金去贿赂当地官员,那直接给各地官员几根木头棒子做的农具去糊弄过去不是利润更高吗?

所以王资不可能通过贿赂来击败各地造假的铁器工坊,

王资不贿赂各地官员的话,就更别想把铁器销售到大明各地了,

刘瑾稍微想想其中关窍,就觉得王资的举动根本不可行,刘瑾有些不可思议的看向王资,觉得王资不应该这么愚昧吧?

一个能三言两语就将刘瑾从前往应天府的必死路上捞回来的王资,怎么会在这件事上犯蠢?

“你说的简单,盐铁乃是国之重器,岂能由你左右?”刘瑾回道。

“当然简单了,刘爷你好好想想,咱们要是把各地官员贪腐铁器农具的事情告诉圣上。”王资流露出一副市侩的表情向刘瑾说道。“你说圣上会怎么做呢?”

王资一边说,一边拿起那个质量颇佳的铁锄头,仔细把玩起了那铁锄头。

“你是说你想要圣上知道这档子事情?”刘瑾也用一脸玩味看向王资说道。

“当然不是现在让陛下知道这件事了,要等到我在大同府建设出足够铁器作坊后,我才会和圣上说这件事。”王资说道。“刘爷是你了解圣上的,你猜猜圣上到时候会怎么做?”

刘瑾顺着王资的思路想了下去,假如正德皇帝知道了全国各地农具贪腐的问题,正德皇帝会怎么做?

刘瑾可太了解正德皇帝了,正德皇帝在收到消息后,第一时间会派遣锦衣卫去调查取证,

这种大明四处遍布的贪腐行为想要取证再简单不过了,

只要锦衣卫还是忠于正德皇帝,那么正德皇帝就一定会知道各地农具贪腐案的真相,

大明朝怎么可能有不贪腐的官?

要是人人都是海瑞,那大明朝还能亡了?

别说人人都是海瑞了,但凡大明朝每三年殿试的科举中能有一个海瑞,那么大明朝都亡不了。

知道了真相的正德皇帝一定会暴怒不止,刘瑾甚至能猜到正德皇帝那因为生气而满脸涨红的表情,

君子一怒,地动山摇,

正德皇帝一定会对农具贪腐案进行彻查。

到时候各地官员中就会有大量的官员因此事而受到牵连,

而且这种明目张胆的贪腐行为,就算在弘治一朝被查出来,那时候官官相护、几乎结为一党的官员们都不敢为这些贪腐份子说话,

更别说现在弘治朝已过,进入了正德元年,现在正德朝的官场经过了正德皇帝的整治后,也不再是团结一心的集体。

刘瑾是知道官场上现在已经分裂成了几个党派,其中好几个党派希望自己的党派可以壮大,

如果正德皇帝有了这个查贪腐案的行为,借着这次查贪腐案的势头,各个党派的官员一定会积极帮助正德皇帝查贪腐,

借此机会清洗一批官员才好推荐自己派系的新官员上台,壮大自己派系的势力。

要知道现在大明各地的官员基本上还是弘治朝官员为主,正德皇帝上台后出现的新党派可是早就希望将他们拉下马了。

查处贪腐只是一方面,查处贪腐之后又该怎么办呢?

正德皇帝一定会让各地官员只使用上好的农具去发放给当地农夫,

那么到时候如果恰好王资已经建设出足够生产全国百姓使用农具量的铁器作坊,

王资拿出足够量的尚佳农具铁器后,再加上王资与刘瑾和正德皇帝的关系,

全大明的刘瑾不敢说,但最起码全顺天府、应天府以及周边地区的官员,肯定就得乖乖的用王资生产的好农具了。

当王资的好农具发放给农夫下去后,如果这些农具的价格真的是王资所说的比正常农具便宜还耐用,

那么过几年后就算各地官员又开始贪腐农具的钱财,当地的农夫也会选择购买王资生产的农具来满足日常的生产需求。

农夫不是傻子,不可能不懂用便宜且耐用的王资农具更好。

“可不敢妄议圣上!”刘瑾对着王资笑骂道。

“不敢!不敢!”王资也笑着回答道。“我哪敢妄议圣上,我只是打算向圣上表明大明官员的贪腐问题!只不过现在还不到时候罢了。”

“哈哈哈哈!真是好一个不到时候。”刘瑾彻底笑了出来。“但你为何要亲自前往大同府,派几个心腹去做不就好了吗?”

王资明白刘瑾就没有正德皇帝好忽悠了,

王资对刘瑾就不能用流民爱戴问题来搪塞与说服对方了。

王资要用自己在刘瑾面前表现出来的一贯特性来说服刘瑾让自己去大同府。

王资最大的特性是什么呢?——贪婪。

“刘爷,你猜猜京师外的那个工坊一共多少钱建设出来的?”王资向刘瑾问道。“而现在圣上已经表示能将一百八十万两的贪腐款都用在大同府的‘流民安置点’的建设上了,这么大的事情,别人谁做我都不放心。”

“不放心?咱家看你是怕别人照猫画虎的贪腐你的银子吧?”刘瑾继续笑着回答。

“刘爷,那可不单单是我的银子,也是你的银子啊!”王资说道。

“咱家的银子?何谈咱家的银子?”刘瑾明白王资这话是什么意思,但是他要听王资亲口说出来。

王资就随了刘瑾的心意,缓缓说道:

“刘爷我在京师啥心腹都没有,但是你想,要是派你的心腹去建设这些铁器作坊,他们能不贪腐吗?”

“只要他们贪腐了建设铁器作坊的银子,那么建设出来的铁器作坊肯定少于我亲自去建设铁器作坊的数量。”

“将来只要少买一根铁锄头,我就少赚一两银子,”

“我少赚一两银子,刘爷您这里不就少了三钱银子吗?”

“三钱是吗?”刘瑾想了想,觉得有些少,说道。“按照惯例怎么也该给咱家五钱吧?”

王资也被刘瑾这个老贪逼惊到了,王资刚刚话语的意思是分三成利润给刘瑾,

一两有十钱,王资说的自己赚一两给刘瑾分三钱的意思就是自己分三成利润利润给刘瑾,

而刘瑾说的王资赚一两分五钱给刘瑾的意思就是刘瑾要分王资的五成利润。

王资也没想到刘瑾这个好家伙直接狮子大张口,直接想要五成的利润。

而刘瑾说的惯例给刘瑾分五成利润,那都是刘瑾一党例如杜勇等人帮刘瑾看场子时,刘瑾从场子利润中抽取五成的惯例。

王资的铁器工坊可和杜勇看场子的闻风阁不同,这都是王资自己建设出来的家伙事,怎么能平白无故的就给刘瑾分五成的利润呢?

王资也不是没有准备,王资对刘瑾说道:

“刘爷,三钱不少了,”

“你要还知道我从京师离开后,那京师外十万流民的流民安置点,都全是你的人了,”

“那些淫奇欢合散和食品添加剂,难不成就不值两钱银子吗?”

“这可是你说的,那些都归咱家了。”刘瑾眯起眼睛笑着说道。“那咱家就要想办法为你去大同府的路上添砖加瓦了。”

“那就谢过刘爷了。”王资对刘瑾谢道。

“有你这番话,咱家就放心了,咱家还以为你真像外界说的那样投靠咱家是为了弄死咱家呢。”刘瑾向王资半开玩笑半鞭策敲打道。“京师里现在人人都说你是高风亮节的大善人,哪怕你收礼之后还是这样说的。”

“他们说的没错,我就是为了整死祸国殃民的刘爷才去大张旗鼓的贪腐的。”王资也用玩笑话回答刘瑾道。“如果那帮子文臣愿意给我一万万两银子,我明天就偷悄悄暗杀刘爷你。”

刘瑾听着王资的回答,站起身来向东海酒楼的大门口走去。

“哈哈哈,说得好,咱家是祸国殃民,你就是明目张胆的贪腐!”刘瑾大声喊道。“咱家的脑袋要是真能从文臣那里换一万万两,咱家自己都把脑袋割了找文臣换钱。”

王资这回答是以进为退,王资自己就是一个泥腿子不干净的贪腐之人,何谈与文臣合作出卖刘瑾呢?

如果王资能出卖刘瑾,那么文臣反过来也就能用贪腐问题来出卖王资。

所以说对于王资来说,和刘瑾同流合污是显而易见的最好选择了。

所以只要王资还与刘瑾处于同一利益链上,王资就不可能出卖刘瑾。

毕竟王资是那么的贪财,才不会因为一点点的虚名就去和刘瑾决裂,甚至背叛刘瑾。

至于一万万两卖脑袋,那更是彻头彻尾的荒诞之言,

刘瑾笑骂的离开了东海酒楼后,王资就知道自己终于能摆脱京师了,

那王资心心念念的华夏煤炭之都——大同府,王资也终于是去定了。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