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三章

第82章

正德皇帝不是抗拒纳妃,是在抗拒用礼仪道德强行舒服自己的行为。

正德皇帝挥了挥手,身边的刘瑾就明白正德皇帝的意思,让乾清宫内的侍从都退了出去。

见身边无人后,这个十五岁的少年皇帝放下了戒备,用当初幼年时对母亲的态度向张太后说道:

“母后您说什么呢?”

“儿永远都是您的儿。”

正德皇帝的口气中带有一丝丝的孩童特有的语气,让绑着脸的张太后也无法继续硬着心肠了。

张太后本就是一名对家庭血脉极其重视的传统华夏女性,

正德皇帝是大明的皇帝不假,但也是自己的儿子。

现在四下无人张太后也能对正德皇帝说一些贴心话,

张太后语重心长的对正德皇帝说道:

“本宫自陛下荣登大典以来,从未过问过陛下任何政事、政务。”

“本宫知道自己出身微末农家,也没什么远见。”

“但本宫只希望陛下能早日纳妃,也让本宫享受享受那天伦之乐。”

张太后当然不是和文人串通一气想要在正德皇帝产子后暗杀正德皇帝了,

张太后就是单纯的希望正德皇帝能赶快娶妻生子,留有子孙。

除去张太后本身从母亲的角度想让正德皇帝产子之外,

大明有个光荣的传统——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如果正德皇帝太久不纳妃,就更别说有孩子了,

那么正德皇帝就可能被坊间心怀不轨的人给扣上不孝顺的名号,

于公于私张太后都希望正德皇帝纳妃产子。

正德皇帝越不想服从现在大明朝的规矩,大明朝的方方面面的人就要逼迫正德皇帝去服从这个规矩。

正德皇帝何尝不想像王资那样明目张胆的索贿?

像王资那样经商赚钱?

像王资那样用风月场所的利润去为流民造福利?

王资明目张胆的索贿并不是单纯的违法犯罪行为那么简单,

更重要的是王资撕破了大明朝规矩,大明那所谓的规矩不过是一个脸皮,说到底还是利益至上。

什么狗屁的琴棋书画、风花雪月,不过是圈钱骗钱的手段,

什么孝敬与礼尚往来,也不过是一种变相的、委婉的索贿手段,

什么不与民争利,到头来还不是你们这些身穿官袍的去带头经商?

正德皇帝渴望撕下大明朝虚伪的面具,让大明朝这些种种虚伪化为实际上的现实。

而这个现实就是争夺“大饼”。

正德皇帝多么想希望大明朝的官员评选、法制指定等等一切都以是否能为百姓谋取更多的饼为基础。

而不是那虚无缥缈、模棱两可的“政绩”。

但正德皇帝没办法改变这一切,

就比如面前的张太后,正德皇帝就想不出如何拒绝张太后的“夙愿”。

按大饼理论来说,张太后的饼的根基就是自己的儿子,也就是正德皇帝,

而张太后又没有另外的儿子,正德皇帝就是张太后的独子。

所以正德皇帝也不必担心张太后对自己有所害。

抛去这层纯粹的利益关系外,张太后本身自正德皇帝出生后,就无微不至的关爱这个孩子,

正德皇帝也在张太后身上体会到了母爱的光辉与伟大,

正德皇帝从私心方面也不想违背张太后的意愿。

“儿啊,听娘的,娘去帮你选几个合适的姑娘。”张太后用带有哀求的声音向正德皇帝说道。“娘自己就是从大明万千民户中出来的,一定能帮儿挑选几个合适的农家子女。”

这是张太后自正德皇帝登基以后,第一次喊正德皇帝“儿”,而不是“陛下”。

正德皇帝看着十五年来,第一次用这种口气向自己说话的母亲,一时间也不知道怎么反驳张太后了,

自己又不能像面对群臣那样,对张太后说一句“朕知道”了后,就甩脸色走人。

更何况,张太后是绝对不可能从害正德皇帝出发点去思考的女人,

正德皇帝是可以信任张太后的。

“哎,那就依了娘。”正德皇帝长叹一口气后,向张太后说道。

正德皇帝在多方围剿之下,终于进入了礼仪道德的温柔乡中,

这是正德皇帝第一次向礼仪道德屈服,

人就是贱骨头,有第一次就有第二次,

不可能出现什么“下次一定xxx”,说这话的人下次肯定还是一如既往的沦落。

所以人是不可能改变陋习的,因为这就是人。

张太后看似只是让正德皇帝像往常的皇帝、往常的男人一样,去娶妻生子,

但这个举动就是将正德皇帝这个特立独行的皇帝,变为了一个沉溺于礼仪道德的凡人之中。

这个第一次的突破,就可以彻底击碎未来正德皇帝在面对礼仪道德时决裂的决心。

正德皇帝最终还是被大明朝的礼仪道德所束缚了,而这个帮正德皇帝带上狗链的不是别人,正是他的母亲——张太后。

虽说有无数人在旁推波助澜,但最终让正德皇帝低下头颅接受枷锁的人,还是他的母亲,

那个对正德皇帝无所保留,拼尽全身心爱的母亲。

任何一个孩子都不想违背母亲的无害愿望。

如果母亲的出发点是好的不假,想法是好的不假,

但却让孩子走上了进入死亡的漩涡之中,

那么这份过错到底要归于谁的头上呢?

正德皇帝在张太后的善意劝说下,最终还是同意在张太后的主持下,充实后宫选取妃子。

“那本宫也就不打扰陛下处理政务了。”张太后对正德皇帝说道。

张太后语毕,就起身向乾清宫外走去。

张太后见正德皇帝同意了自己的请求后,就满心欢喜的离开了乾清宫。

“母后慢走,儿送送母后。”正德皇帝对张太后说道。

正德皇帝说完就起身相送张太后。

正德皇帝走到张太后身旁扶着张太后的臂膀胳膊,向乾清宫外走去。

等到母子二人走到乾清宫大门口处,推开大门的时候,

在外等候的侍从们只看到了母慈子孝的祥和之景,根本不知道二人刚刚说了什么。

身旁的宫女从正德皇帝的手中接过了张太后,一路护送着张太后回到了自己的寝宫。

目送张太后的正德皇帝,一直目送到母亲完全消失在视野之中后,才回到了乾清宫之中。

正德皇帝回到乾清宫中后,开始翻看内阁送给自己的奏折。

看到一半时,想到自己要选妃后的正德皇帝,又想到王资能不能在这件事上帮上自己一把。

正德皇帝看着奏折,头也不抬的向刘瑾问道:

“刘伴伴,那王百户的家属现在是什么情况?”

“回陛下,王百户的所有家属依旧居住在宣武门外的那片房屋之中。”刘瑾委婉向正德皇帝说道。

王资之前所居住的那片住宅区被刘瑾说为了一片房屋。

说是房屋已经是极其委婉的说法了,说句不好听的就是一堆木头和破布以及夯土堆砌而成的贫民窟。

“嗯?王百户不是没少赚取银子吗?怎么家属还住在那片穷苦之地?”正德皇帝皱了皱眉毛,继续向刘瑾问道。

“咱家也不清楚王百户是怎么想的。”刘瑾回答道。“说起来好似至今王百户的家人都不知道王百户已经成为锦衣卫百户了,还全当王百户是一个卖小食的小贩。”

“有趣,有趣。”正德皇帝一边摇头一边说道。

正德皇帝刚刚还想说要不要从王资的家属中选上一两个送给母后去筛选,

看看王资的家属中有没有适合当自己后妃的人选,

如果王资能成为自己的外戚,正德皇帝相信王资能更好的在大明施展拳脚,

至于可不可能出现外戚造反篡权的情况,正德皇帝倒是不担心,

大明朝对外戚的管控力度堪称天朝历史之最,

王资就算有通天的手段,也不可能去触及明朝历代外戚都极其避讳的军权,

但是如果王资一直没有帮衬自己家里的其他亲属的话,

正德皇帝又想起了第一次见面时王资那不那么烟火气的烟火气打扮了,

在正德皇帝眼中,王资的亲属一定和王资差不多,一身饭菜铜臭味的王资亲属怎么可能入得了母亲的法眼?

王资这种身穿绸缎的商贩都在正德皇帝眼中与妃子出身的标准相差甚远,就更别说大明的普通农户家庭的女子了。

至于张太后那万千农户的想法与说法,只不过是张太后一厢情愿的说法,

她也是地主乡绅出生,之后直接嫁于弘治皇帝,

根本没有真正体验过大明普通农户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在她的眼中,她自己就是万千大明普通农户出生的人。

说起来自己的选妃生子了,正德皇帝又想起了王资虽说结婚三四年了,但也还没有孩子。

“不行,朕被催的要纳妃生子,这个王资也得要生孩子!”正德皇帝在心中想道。

男人之间的友谊有时候就是这么有趣,

明明是自己被多方要求下妥协了自己,但正德皇帝还是想将这份妥协也传给自己的“朋友”——王资。

想通这一点后的正德皇帝向刘瑾说道:

“朕听闻那王百户与发妻结婚三年之久了,不知是真是假?”

“回陛下,不止三年了。”刘瑾向正德皇帝说道。

“结婚三年都没孩子了,按大明律是不是可以纳妾了?”正德皇帝向刘瑾问道。

大明朝的大明律中,明文规定有“凡男子年满四十而无后嗣者得纳妾”。

哪怕是皇亲国戚的亲王,都得要在二十五岁没有后代才能纳妃。

如今王资满打满算都不过十六七岁,何谈可以纳妾?

可别人问这话刘瑾能笑话对方是不是没看过《大明律》,但正德皇帝问这话就不一样了。

刘瑾就算再啥都听出来正德皇帝是什么意思了。

“这……,启禀陛下是可以纳妾了。”刘瑾只能睁眼说瞎话。

“休得胡说!刘伴伴,大明律中不是写了吗?‘凡男子年满40而无后嗣者得纳妾’,王百户怎么可能有四十岁?”正德皇帝面带怒气向刘瑾责问道。

“好家伙,您老原来知道有这一条规定啊?”刘瑾心里面咯噔了一下,很快就想明白正德皇帝为什么这样“骂自己”了。“陛下是叫咱家帮忙想一个合法合理合礼的给王资纳妾的借口啊?”

刘瑾不愧是八虎之首,眼睛转了一圈后,就想到了如何帮王资合理合法合礼的纳妾理由了,

刘瑾脸不红心不跳的对正德皇帝说道:

“启禀陛下,大明律中只是对健康家庭是如此限制罢了。”

“咱家早年见识过一些医道与相面的皮毛,那王百户的发妻从面相和体态上看,就像是无法生产的情况。”

“依咱家看,陛下您要是先派遣御医帮王百户的夫人查明身体情况后,就能知道《大明律》中这条规定到底适不适用于王百户的身上了。”

刘瑾身为宦官,就是要帮正德皇帝处理这些正德皇帝想做但是“违背礼法的事情”。

“言之有理,但倘若御医看了王百户夫人说了王百户夫人不适宜生育,将来又有孩子又当如何呢?”正德皇帝向刘瑾点出了这个问题的纰漏之处。“那到那时候不就有人可以依靠这点攻讦王百户吗?”

“陛下您多虑了,将来就算王百户的发妻产子,那也是王百户用自己的行为感动了上苍,让上苍为自己赐下一子,何谈过错?”刘瑾用带有奸笑的表情向正德皇帝补充了这个盲点。

正德皇帝也第一次觉得人的奸笑之相居然如此顺眼。

“那就依你的,先派几名御医去看明情况,再朕决定要不要给王百户赐婚。”正德皇帝满意的说道。

在正德皇帝的记忆中,王资是一个从来不找下人服侍自己的男人,想必有了孩子以后也会自己亲力亲为去照顾孩子。

正德皇帝一想到王资那个男人当父亲后拉扯孩子的样子,就乐得不行。

“朕就先想想,假设王百户夫人不能正常生儿育女,朕给王百户安排一桩何等婚事较好?”正德皇帝满脸坏笑的说道。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