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我才刚投靠,你就倒台了

听到终于有人回应自己的正德皇帝连忙扭头看向声音的来源,声音的来源就是当场内阁重臣、三位顾命大臣之一的李东阳。

正德皇帝就像溺水之人抓住最后一根名为李东阳的救命稻草一般,快步走到李东阳身边,向李东阳焦急地问道:

“李太博此言何意?”

李东阳保持跪拜姿势,向正德皇帝缓缓说道:

“臣自正统十二年出生以来,三岁那年就面见景帝,景帝颇为喜爱臣,称臣为不世神童。”

“天顺八年,臣在英宗的监考下成为二甲第一名,被任命为庶吉士,臣也从那时开始正式入朝为官。”

“臣入朝为官后又备受宪宗、孝宗圣恩,到臣老矣时,孝宗还不嫌臣老衰,委以重任。”

“且臣自陛下尚未更事起,就辅佐陛下一步一步向大明圣君前行。”

“满打满算,臣自三岁起,就备受天家恩典,如今臣已五十有八,受了天家圣上圣恩都足足有五十五年。”

“今朝中同僚中,不乏比臣还久受圣眷的朝堂砥柱。”

李东阳是三名顾命大臣乃至正德皇帝所有老师中,对正德皇帝最为和善的老者。

李东阳在当初正德皇帝还是东宫之际,就经常不那么严苛的督促正德皇帝学习经书,

李东阳还经常微笑的看着正德皇帝在课本上进行鬼画符的“战争模拟游戏”,不仅不批评正德皇帝此举,还在一旁当正德皇帝的“军师”。

借着与正德皇帝玩闹的机会,李东阳还时不时教导正德皇帝打仗最重要的就是军队的后勤方面,而后勤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一定要有一个稳定的大后方,

李东阳的目的就是要从旁给正德皇帝灌输要有一个国泰民安的强盛大明,才能在战场上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当时的正德皇帝还奶声奶气的向李东阳问起,如何才能有一个强盛无比的大明,

李东阳缓缓向正德皇帝劝说道:要太子您像您父皇一样,勤勉为政、任用忠良才能让大明长盛久安。

由于李东阳有这份独特的对正德皇帝侧面教育的经历,让李东阳远比其余大臣们更了解正德皇帝的心性。

也让正德皇帝对李东阳感情最深。

在李东阳的认知中,正德皇帝现在就是一个吃软不吃硬的倔骨头。

你强行叫正德皇帝往东,哪怕西边是万丈深渊,正德皇帝也会倔着脾气的往西。

可你要是用私交感情这张牌来对正德皇帝软磨硬泡,好生求着,你哪怕不明说,正德皇帝也会去你想让他去的方向。

对正德皇帝充分了解的李东阳先是打了一张“感情牌”,然后继续对正德皇帝说道:

“陛下,臣等都备受天家圣眷,臣等实在是不忍心坐视刘瑾等八虎为祸大明。”

“臣每每听闻八虎党羽祸害地方时,总是难止悲愤之情、号啕大哭。”

“哭黎民百姓之苦,哭愧对天家圣眷,哭有违先帝重任……”

说着说着,李东阳就开始哭泣起来,伴随着李东阳的带头,不少文臣也伴随着李东阳一起抽泣了起来。

哭了大约半分钟,李东阳看向面前的正德皇帝,用哭腔断断续续的对正德皇帝说道:

“先…帝…,先帝,臣等无能,愧对于您的托孤啊!”

随着李东阳的哭喊声,大部分文臣都一起在奉天门内跪着喊道:

“臣等无能!臣等无能啊!”

直到这时候,正德皇帝才完全明白自己做“错”了什么,这些文人们集体请辞又是为何。

如果只是像往常一样的一两人上书要诛灭八虎,正德皇帝完全可以视而不见,可今天看到如此大量的群臣上书与四位重臣和一众大臣的请辞,让正德皇帝也不得不重视起来。

一边是十四年来一直贴身照顾自己起居的刘伴伴,一边是父皇临终前指定的顾命大臣与自己的启蒙老师,对于正德皇帝来说,两边就是手心手背都是肉。

正德皇帝听着奉天门内的哭泣声,一个人孤零零的走回了龙椅上,缓缓地坐了下去。

看着面前哭泣着的众位大臣,正德皇帝犹犹豫豫地向大臣们问道:

“这刘伴伴等人从朕记事起就伴朕左右。”

“朕真的要处置他们吗?”

这时脾气暴躁刚烈的内阁首辅刘健再一次带头对正德皇帝说道:

“陛下,太祖、太宗北征暴元余孽,依靠的就是中原大明百姓的鼎力支持与当时武将大臣们的齐心协力。”

“陛下可曾听说宦官太监帮助太祖、太宗征战暴元余孽?”

刘健刚硬不代表刘健不懂看人下菜,他根据正德皇帝在听闻李东阳话后的表现,也明白正德皇帝不能像他父亲弘治皇帝那样直接劝,要让正德皇帝自己想通。

正德皇帝坐在龙椅上,顺着刘健的思路思索了起来,正如刘健所说,大明自建立以来,唯一一次宦官出征还是大明之耻的土木堡之变。

“可,朕要是,要是处置了这些人,处置了这些服侍了朕十余年的侍卫,”

“且不是寒了人心?”

“以后谁还愿意服侍朕?”

正德皇帝还是有些不舍得打刘瑾这些常年侍奉自己的宦官。

听完正德皇帝此话后,谢迁面色微红、十分激动的对正德皇帝说道:

“陛下请回想古往今来,宦官不就是一群蒙蔽忠良的贱人?”

“只要有宦官当权,兢兢业业的官员会被打压,趋炎附势的官员会得到高升,如此下去,早晚国将不国。”

“故而八虎一日不除,天下读书人一日不敢正直为官!”

“陛下,天底下像八虎那样的贱民一抓一大把,陛下可千万不要为了那种贱人而寒了天下读书人的心!”

随着两位内阁顾命大臣的带头,奉天门内再一次响起了大臣们此起彼伏的上奏声,纷纷要求正德皇帝尽快将八虎处死。

“啊~这…”被群臣们逼谏到面红耳赤的正德皇帝,虽然也知道应该处理掉八虎来换取文臣们的支持,可在正德皇帝的内心深处却不想处死那些陪伴自己十余年的伴伴们。

甚至现在正德皇帝的内心中,都有对这些一直逼迫自己做事情的文臣们产生了一丝丝抵触心理了。

而最了解正德皇帝的李东阳,也看出了龙椅上欲言又止的正德皇帝并不是真的想处死八虎。

就在正德皇帝被群臣们逼迫的不知道说什么好的时候,李东阳再一次发言了:

“陛下,臣知道陛下与先帝一样仁义至上,而那八虎陪伴陛下许久,没有功劳也有苦劳。”

“臣建议陛下将八虎派往应天府紫禁城任职,应天府紫禁城内也有与顺天府紫禁城相同的十二监掌印太监,”

“届时刘瑾等人也有一份不菲的俸禄,想必可以安度一生。”

“让八虎去应天府任职后,陛下过几年南巡也可再与八虎叙旧,也算对得起这些宦官十余年来贴心照顾陛下的苦劳了。”

李东阳此话一出,全场的文臣们包括谢迁与刘健在内,都用一种异样的眼光看向了李东阳。

众人好不容易用辞官来逼迫正德皇帝处置掉八虎,你怎么可以背叛众人的努力?

可处于奉天门内所有人视野中心的李东阳,是知道正德皇帝是绝对不可能处死八虎的,

以李东阳对正德皇帝的了解,群臣再逼迫正德皇帝下去,反而可能引起正德皇帝内心最深处的那根名为叛逆的“劲头”。

正德皇帝不管那么多三七二十一,听见了李东阳说日后南巡还可与八虎叙旧后,正德皇帝赶忙答应了李东阳这一条两全其美的提案:

“那就依李太博!”

“快起旨,将刘伴伴等人派往应天府十二监任职!”

“不日就将刘伴伴送往应天府。”

正德皇帝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个合适的台阶下,哪里等得到群臣再辩驳。

正德皇帝此话一出,在场的大臣们就不好再反驳正德皇帝了。

群臣们也渐渐明白了李东阳为何要提出这种并不被他们认可的方案,无非就是做起了内阁的一个老本行——调解皇帝与群臣的矛盾。

可就在所有人都以为事情终于落下了一个圆满的句号时,王守仁却站了出来,声嘶力竭的对正德皇帝吼道:

“臣死谏!”

“即刻就将刘瑾等人送出紫禁城,万不可等择日再送!”

“臣愿以死明志!”

说罢,王守仁便一头撞向了奉天门的一根大柱上,

“砰!”

伴随着王守仁头顶与木柱子的碰撞声,王守仁的头顶上瞬间血流不止。

在一旁纵观全局的王守仁,很快就明白了李东阳的用心良苦。

可王守仁同时也发现了李东阳的百密一疏,那就是李东阳与群臣能利用正德皇帝的心软之处,八虎就不能了吗?

迟则生变,王守仁认为必须即刻将八虎驱逐出紫禁城!

哪怕是用自己的性命去换取八虎的即可离京也值得。

文死谏!将死战!

王守仁在站起来的那一刻,内心中就已经做好了用自己的性命去换,除去了八虎的朗朗乾坤!

在王守仁倒下的那一刻,他的父亲王华急忙跑到了王守仁身边,抱着王守仁抽泣了起来:“傻孩子,何必如此!何必如此!”

李东阳看到王守仁以死明志的一幕却暗叫不好,他可是知道正德皇帝最讨厌别人用这种极度强硬的手段逼迫自己做什么的。

王守仁这声怒吼死谏与怒撞大柱的行为,的确让坐在龙椅上的正德皇帝心里咯噔了一下。

正德皇帝是知道王守仁与他父亲王华的,父子俩一个是成化十七年辛丑科状元,一个是弘治十二年进士,自己的父皇在世时,都没少夸赞过父子俩的文学才情与行政能力。

正德皇帝虽说从父亲口中听了不少对这父子俩的赞赏之词,可现在正德皇帝却有些抵触王守仁了。

正德皇帝最讨厌别人逼迫自己了。

正德皇帝已经下定决心,不论这群文人说什么,八虎也要留在自己的身边,服侍自己。

“朕改主意……”正德皇帝话还没说完,看着地上躺在血泊中的王守仁与赶忙过去王华,正德皇帝瞬间想起了自己与父亲。

正德皇帝看着哭得撕心裂肺的王华、与昏迷不醒的王守仁,想起了自己守在父亲身边,眼睁睁看着父亲驾崩的场景。

父亲临终前的谆谆教诲,也再一次响彻在了正德皇帝的脑海中。

最终,正德皇帝在在天之灵的弘治皇帝的劝说下,决定暂且听王守仁一次。

“快,传太医!”正德皇帝对身边的太监说道。

正德皇帝在指挥人传唤太医救助的同时,心中也做出了一个决定——即刻将八虎派往应天府。

在正德皇帝的现如今被父亲“劝诫”后的视角中,反正自己将来还是能与八虎见面的,可这种有能力却动不动死谏的文臣要是因为八虎而再死上几个,那才是大明无法挽回的一大损失。

“即刻送刘伴伴等人前往应天府,一刻不可耽搁!”正德皇帝下旨道。

正德皇帝此言一出,群臣们明白了王守仁的良苦用心,部分官场老油条也很快明白了王守仁为何如此以命相谏。

哪怕是李东阳,都不由得在感叹王守仁赌对了的同时,赞叹王华生了一个好儿子。

至此,以刘健、谢迁二人为首、刘大夏、马文升为辅、无数大臣从旁协助的“群臣死谏,正德皇帝驱八虎”一事,才落下了让所有文臣们满意的帷幕。

在紫禁城外,王资与杜勇的队伍也慢慢悠悠的到达了京师的北城区内。

此时的王资刚刚看见了地安门不远处的那间豪华装饰的东海酒楼。

看见那皇家酒楼的同时,王资心里还美滋滋的认为自己成功的傍上了刘瑾这条粗壮的大腿。

在王资的记忆中,刘瑾要等到正德五年左右才会倒台,自己到时候一定早已经发展壮大了起来,不再需要刘瑾庇护。

别说五年了,只要给王资安安稳稳三年的发育时间,王资就能开启大明的大殖民时代。

只可惜现在的王资千算万算也想不到,自己才刚刚投奔了刘瑾,刘瑾这个纸老虎就倒台了。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