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的一生当中,注定会经历有无数次的第一次和从头再来,特别是像顾秋明他们这样,出生在上个世纪50年代末期,普通家庭当中的人。
因为自从他们来到这个世界上,便正值“大炼钢铁”,和接踵而至的“粮食关”。而后随之到来的,又是一场史无前例的十年内乱,以及什么都要靠“号票”才能够生存下来的计划经济年代。待后来好不容易挨过,刚懵懵懂懂地混到高中毕业,却仍然只能跟着——和前头的那些大哥哥大姐姐们一样,下放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以致在他们当中绝大多数的人,几乎全都是一些文盲或半文盲。等挨到他们连自己都不知道是如何从乡下混回到城里刚参加工作不久,又遇上改革初期的“下岗潮”。淘汰的,仍然是他们这些既没有什么文化,又没有多少技能,更没有什么社会背景的普通家庭的后代。接下来为了生存,于是他们还又得跟后来的小青年们一道抢饭碗。这一路走过来的艰辛,可想而知。但好在很快国家就发出了全民下海经商的号召,才因此成就了他们当中的一部分人。
顾秋明虽然同样是在那样的社会大背景中一路走过来,但因为他自幼有他那从不安分,老奸巨猾的老妈子顶着,成天都屁颠屁颠地跟在自己老妈的身前身后,就像是在跑龙套的帮着自己的妈做生意。后来虽然他同样下乡当了知青,但好在他那时候虽然从表面上看,也和别的知青一样在乡下当混混。私下里,他却背着别的知青,把更多的时间和心思全都用在了读书上,并偷读有一么多(许多)的书。他为什么要这样子做呢?原因是一个人既不想让人欺负,在当时那样种恶劣的环境中,就只能跟着同自己一道下乡的知青,暂时在社会上当一时的混混。后来待他好不容易从乡下混回到城里后,虽然他大学最终仅只读过有几天,但终究还算得上是曾经在大学里受过几天教育和熏陶的人。有了这一点,他就什么都足够了。
之后,别看顾秋明又成天跟在他妈的身后,城里城外的贩鸡,却也因此为他自己——不论是在经济上,还是在社会经验上,多少都有了点底子;跟着又搭上了改革开放的早班车。在这期间,他虽然算不上是一路顺风顺水,并经历过无数次的创业,又无数次地从头再来。但让他和那些循规蹈矩,胆小怕事的同龄人相比,日子过得总要比他们好过许多。若不是前些年他遇上自己前妻叫“二幺幺”把他给迷住,以及后来发生在汶川的那一场5﹒12大地震。无论他怎样混,也不至于混到眼前这般,使自己面临如此颓废的窘境。
眼下可好了,现在顾秋明既然已经和跷主任将地的事情给搞定了,这就意味着在他的人生当中,又迎来了一次转折的时机。但这样的机会对于此时的顾秋明来讲,又亦或是在他自己这一生最后的一搏当中,注定会有诸多的坡坡坎坎在等待着他。不过他坚信,天底下从来就没有什么翻不过去的火焰山。
总之这接下来一切的一切,就像前面所讲的那样,全都只能是看顾秋明他自己的造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