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六章 带女王出场,你这是犯规!(求首订)

北大,清晨,未名湖畔的石舫上。

四月的天虽然转暖,但是天气还是寒冷的。

不过对于北大中文系的新生来说,天气的寒冷,抵挡不住心中的火热。

此时此刻,在石舫的船头,一个女学生,手里拿着一份稿子,正在声情并茂的念着。

“轻轻地,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悄悄地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地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当女生声情并茂的朗诵完之后,现场其他的同学立刻热情的给她鼓起了掌。

也就是在这掌声之中,李长河带着朱啉悄无声息的走了过来。

“长河!”

站在朗诵的女生旁边的陈建功第一时间看到了李长河,立刻冲他喊了一声,挥了挥手。

一群人这时候转头望去,果不其然,只见李长河跟一个姿容秀美的短发女子正站在湖心岛的石头上面。

看到李长河身边的朱啉,石舫上的张韵岚面色一变,变得有些苍白。

而一旁的王晓平则是略带可怜的看了她一眼。

别人不知道,她可是清楚自己这位好友的心意的。

“琳琳,这是陈建功,我们北大中文系的才子。”

“狗屁才子,我们这帮人,谁特么敢在你面前当才子。”

陈建功听道李长河对他的吹捧,立刻粗俗的反驳说道。

“这就是弟妹吧!”

陈建功今年二十八岁,,比李长河大的多。

李长河点点头:“没错,这就是我妻子,朱啉,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工作。”

“大家好,我今天就是跟长河来一起观摩一下咱们的文学聚会,打扰大家了。”

朱啉这时候也不怯场,明亮大气的冲着陈建功和周围的人说道。

“这有什么打扰的,本来就是我们的文学爱好者聚会而已,你们来的正好。”

“大家一起讨论交流”

陈建功温和的说道,他对李长河真的是挺敬佩的,尤其是对方写的那些。

相反,对于同学张韵岚的一些行为他也知道,但是他并不认可对方的行为,只可惜作为同学,他也不能说什么。

“没问题,大家可以继续”

“我们继续倾听”

李长河微笑着说道,然后跟朱啉一起走到了一边。

随着李长河和朱啉走到了一边,那位女生还想继续,但是却蓦然间发现,大家的目光都落在李长河和朱啉的身上。

李长河也就算了,人民文学的知名作者,出过集的年轻作家,对于很多中文系学生来说,这是难以仰其项背的成就。

而至于朱啉,没别的原因,就在于她太独特了。

跟她们这些绑着麻花辫穿着绿军装的女学生相比。

穿着黑色灯芯绒外套,里面搭配着羊毛衫的朱啉,明显有一种脱离于时代的高端感。

再加上这姑娘本身就明媚大气,这一身穿着打扮,让她在这一群穿的老旧学生装和绿军装的年轻人里面脱颖而出,光彩照人。

简单点说,李长河带着女王陛下这般出场,完全就是犯规!

无奈之下,女生将目光看向了陈建功,毕竟他算是这次文会的组织者。

陈建功也有些尴尬,李长河这跟他对象实在是太引人注目了。

“长河,我看大家的注意力都在你身上,要不伱给大家讲讲?”

陈建功此刻满是无奈的冲着李长河说道。

李长河也发现了,一群人的目光频频的落在自己和旁边的朱啉身上。

“好吧,以前一直没有跟大家交流过,今天就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阅读心得。”

“好!”

听到李长河开口,有人这时候热烈的鼓掌。

李长河以前参加文会,一般都不怎么发言,惜字如金,今天终于开了口了。

“不过我今天说的,可能跟大家想象的不太一样,我姑且说之,大家姑且听之。”

“在开始讲之前,我先给大家讲个小故事。”

“有个人,年轻的时候,因为家世,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跟一个少女结婚,生了孩子,这少女就在家为他奉养老母。”

“后来他出国学习,遇到了另一个喜欢的人,他毫不犹豫的跟他的妻子离婚,抛弃了她们母子,你们觉得这个人怎么样?”

“好,姑且到这里,我们认为他是追求爱情,反对封建压迫,那么故事继续,他在国外喜欢上的少女没有答应他,也可以理解为不喜欢他,只是拿他当朋友。”

“然后这个人回国了,回国之后,他在咱们京城又遇到了一位新婚少妇,又一眼爱上了。”

“然后他跟那位新婚少妇又如胶似漆的在一起,完全不顾及世俗的眼光,最终这位新婚少妇跟她的丈夫离婚了。”

“诸位同学觉得,这个人如何?”

李长河微笑着问道。

一群年轻人此刻面面相觑,各自皱眉。

而知道一些内幕的则是脸上浮现出无奈的神色。

“我说的这个人,就是刚才这位女同学朗诵的诗作《再别康桥》的作者徐志摩!”

李长河也没卖关子,直接开口说道。

现代诗人徐志摩,对于这个年代大部分五零后的年轻人来说很陌生。

因为他的作品现在进不了语文课本,也上不了讲堂。

也只有在北大的图书馆里,这些中文系的学生才接触到了徐志摩的诗,然后在这个年代拿出来朗诵。

而李长河的话,则是在在场的学生们面色一变,不知道李长河到底想要说什么。

李长河则是继续说道:“其实我说这个故事,没有批判徐志摩的意思,我讲这个故事的核心只有一个,那就是我的感悟。”

“文字,是具有欺骗性的。”

“就像这篇《再别康桥》,从文学性上来说,它可以说是现代诗的巅峰之作,乍然一读,它写出了种种幻想的美好。”

“但现实是,你能想象作这首诗的时候,它的作者已经跟那位新婚少妇结婚了吗?”

“如今大家在知道了我讲的故事之后,对这首诗的感觉是什么?”

“当你真正的了解了这首诗的创作起源,再读它跟你第一次朗读它的时候,感觉和认知还会一样吗?”

“文字是世界上最有感染力的创造,但是同时,它也是世界上最有欺骗性的创造。”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这两首诗,大家有知道的吗?”

李长河继续开口问道。

“我读过!”

有人举手给李长河回应说道。

李长河点点头,笑着说道:“是不是当时觉得这诗的作者忧国忧民,对广大的劳苦大众充满了同情?”

“可实际上,这两首诗的作者李绅后来一路官至大唐宰相,对百姓毫无怜悯,施加重税,民不聊生。”

“很多人一直问我,为什么不报中文系,而是要选择经济系,人民文学的主编张广年先生也这样问过我。”

“我是这么告诉他的。”

“因为我发现,和文字只能表述社会的表象,这种表象可以是虚假的,也可以是真实的,只看阅读者如何认为。”

“但是表象不代表社会的真相,很多时候,它只是一种美好的刻画和描述。”

“而我更想做的,是看透这个社会的很多真相,如此才能写出更好的文学作品。”

“今天我想跟大家探讨的就是这一点,希望大家在阅读文学作品,不管是东方的还是西方的作品,千万不要被书里展现出来的表象所迷惑,因为文字是会骗人的。”

“伟人教导过我们,要辩证的去看问题,其实我认为看书,阅读文学作品也是一样。”

“我以前参加咱们的文会,总是感觉大家过分的关注于作品里面表现出来的东西,甚至为此争执不休。”

“我觉得这是个好习惯,但是也不是个好习惯。”

“大家能争,说明大家认真读了,但是我又认为大家争论的不够透彻。”

“我更喜欢大家能够透过表象去看本质,看这个作品在那个年代,在作者什么样的处境下,要表现的思想和社会现象,这样才能让大家真正的认识一部作品的精彩。”

“我希望大家能看到文学作品幕后的真实,而不是只看到字里行间中表现出来的虚幻。”

“这就是我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读书心得。”

“当然,这是我一家之言,大家可以喜欢,也可以批判。”

“只不过批判的话,希望等我走了之后再批判,因为我不想在我媳妇面前丢人。”

李长河最后笑呵呵的说道。

在场的众人哈哈大笑,不过随后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

“长河,说得好,你这一番阅读心得,确实让我受益匪浅。”

陈建功这时候一边鼓掌,一边冲着李长河说道。

李长河笑了笑:“好了,建功,那接下来我就不打扰你们了,我得跟我对象去拍照了,好不容易来一次学校,我们俩可得留下点纪念才行。”

李长河随后又冲着石舫上的众人解释了一番,然后跟朱啉从石舫上走了下来。

只是刚下石舫,却看到一个有些清瘦的老者,穿着中山装站在那里。

“季先生!”

李长河见状,领着朱啉走了过去,然后恭敬地向对方问好。

眼前这位,就是如今北大中文系的一级教授,国学大师季羡林。

季羡林打量着李长河,看了他和朱啉几眼,然后平静的问道:“我听你刚才的讲话,你不喜欢徐志摩?”

李长河平静的点点头:“谈不上喜欢,也谈不上不喜欢。”

“那就是不喜欢。”

“没事,我也不喜欢他。”

傲然的说完,季羡林转身径自离开了。

似乎他留下来,就是想告诉李长河,他也不喜欢徐志摩这件事。

李长河看着季羡林离开的背影,笑了笑,果不其然,这位先生跟他的日记一样,很洒脱。

“长河,他是?”

待季羡林离开之后,朱啉好奇的问道。

“中文系的系主任,国家一级教授,季羡林先生。”

李长河没说国学大师这个名号,因为这年头还不兴什么国学,国学风潮要到九十年代才兴起。

“原来他就是季羡林先生。”

朱啉了然的点点头,这对于她来说属于只闻其名没见过其人的存在。

“咱们走吧。”

李长河带着朱啉离开。

刚才的演讲,对他来说也只是一次随意的讲谈,只是希望能引导一部分学生辩证的阅读文学作品。

别像未来一样被西方洗脑,当成某些理念的炮灰。

沿途,遇到了一些老师,李长河都恭敬地打招呼。

终于,快到宿舍楼下的时候,朱啉问出了心中的疑惑。

“长河,为什么路上我看你有的人是称呼老师,但是有的人是称呼先生呢?”

“怎么说呢,这算是一种北大独有的尊称吧,对于像季羡林这样的一级教授,我们是直接尊称为先生的,而不是称呼老师。”

“而只有一些年轻的讲师,我们才称呼他们为老师。”

“可能这就是对北大老一辈教授独有的尊敬,你像我们经济系的系主任陈岱孙先生,我们背后都是直接尊称岱老的。”

“岱老备受尊崇,就连前些年那些人,混乱的时候遇到岱老,也得恭敬的这么喊一声。”

李长河这时候感叹的说道。

这个年代北大的一些教授确实让人尊敬。

就像岱老,一辈子只做了一件事,就是教书。

没有结婚,没有后代,享受着国家一级教授的工资和特殊补贴,在北大勤勤恳恳教了几十年书。

这样的人,怎么可能不受人尊敬。

“对了,你带我来这干什么?”

到了宿舍楼下,朱啉无语的冲着李长河说道。

李长河笑了笑说道:“咱们过来接个人。”

“老陶!”

“老陶!”

李长河冲着楼上大声的喊了起来。

没过一会,陶海肃从阳台探出了脑袋。

“等着,长河,马上下去。”

“我让老陶借了相机,等会给咱们拍点照片,包括去颐和园。”

李长河这时候转过头跟朱啉说道,今天他打算让老陶当个跟拍。

没过多久,老陶易刚海文他们一起跑了下来。

“正好,长河,今儿个我们也凑个热闹,一起拍几张照片。”

几个人下来跟李长河乐呵呵的说道。

“行吧,那咱们一起去吧。”

说话的不是李长河,而是朱啉。

既然这些都是李长河的同学,她自然不会让李长河在这时候拒绝。

反正他们两口子现在已经结婚了,又不是谈恋爱。

“那就一起吧!”

自家媳妇都同意了,李长河也没有拒绝的理由。

随后一群人,热热闹闹的往北大校园深处走去。

还有!

(本章完)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